首页

4 完美计划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们已经充满了敌意。人们不禁开始怀疑,这些人是否因为受到了怂恿,才做出这样的事。无论事实如何,各种文献都表明,这次冲突导致双方各有多人死伤。在此次事件之后,欧斯塔斯向英格兰国王(此时已经在格洛斯特)诉说了此事。在他的鼓动下,爱德华被激怒了。为了替妹夫出气,他决定惩罚多佛尔人。爱德华下令出兵多佛尔。他的这一做法几乎与前任国王哈撒克努特10年前对伍斯特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然而,管理这一地区的戈德温伯爵却拒绝执行国王的命令。《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E本指出,戈德温“无法伤害自己治下的人民”。35

因此,国王与戈德温二人之间的争执最终爆发了。9月初,怒气冲冲的伯爵集结了威塞克斯的兵马。而与此同时,他的儿子们也集结了东盎格利亚和米德兰西南各郡的人马。按照《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D本的记载,在格洛斯特以南15英里的贝弗斯通(Beverstone),戈德温父子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其士兵的数量不可胜计,而且全都准备好要和国王决一死战”。但只有在召集了英格兰的其他大伯爵(例如麦西亚的利奥弗里克伯爵和诺森伯里亚的休厄德伯爵)之后,爱德华才做好了同其岳父对战的准备。这些伯爵在自己的领地内招兵买马,“只要国王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攻击戈德温的部队”。

就在内战一触即发之际,英格兰的要人们却变得犹豫不决。“有人认为,开战是愚蠢之举,”《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D本的编写者叙述道,“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英格兰贵族都在这两大阵营中。他们深信,相互争斗无异于打开本国大门,迎接入侵之敌。这终将毁灭他们自己。”显然,他们很好地吸取了埃塞列德统治时期的教训。双方都愿意后退一步,并一致认为,戈德温应当在两周之内到伦敦接受审判。对于伯爵来说,不幸的是,就在两周之内,军事力量的天平便发生了倾斜。《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D本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所率领的军队人数便急剧下降。”《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E本则表示,国王的军力似乎“空前地强大”。当他们来到伦敦的时候(双方分别驻扎在泰晤士河的两侧),很显然,戈德温将不得不接受相当屈辱的条件。

但是,只有真正看到这些条件的内容,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爱德华国王内心的愤怒。《爱德华王传》的作者似乎熟悉内情。据他所言,伯爵被告知,“只有国王的弟弟起死回生”,国王才会与他和解。作者继续写道,在听到这番话后,戈德温便推开了面前的桌子,快马加鞭地前往他位于苏塞克斯海岸的博瑟姆庄园(manor of Bosham)。在那里,他带上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斯韦恩和托斯蒂[Tostig]),乘船逃往佛兰德(除了这里之外,还能去哪里呢?)。此时,他的另外两个儿子哈罗德与利奥弗温早已经向西逃跑,并乘船逃往爱尔兰。因此,伯爵之女伊迪丝王后成了唯一滞留在英格兰的戈德温家族成员,而爱德华立刻将她遣往修道院。

“如果任何一个英格兰人事先被告知,局面会有如此大的反转,都会感到惊讶不已,”《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D本说道,“戈德温曾经只手遮天,好像已经控制了国王和整个英格兰。”然而,现在,他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36

在这个爱德华大获全胜的时刻,我们有必要停下来,思考这一事件究竟代表了什么。首先,这一事件无疑揭示了他对戈德温的极度怨恨。在《爱德华王传》中,作者通篇都在耗费笔墨,试图将瑞米耶日的罗贝尔塑造成事件的罪魁。但即便是从这份叙述有所偏颇的文献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出,这一次,主动挑起事端的是国王。《爱德华王传》中有关阿尔弗雷德之死的负面指控(而非否认)本身就说明,阿尔弗雷德之死真的是双方冲突的核心。这一点也进一步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因为弟弟的死,爱德华从未真正原谅过伯爵。

爱德华对王后的处理方式也同样表明了这一点。他将伊迪丝送至修道院的决定表明,至少在爱德华的心里,二人的婚姻中不曾有丝毫真情。虽然后来当伊迪丝委托他人写成《爱德华王传》一书时,她曾竭力掩饰,并称她被送回位于威尔顿的故居只是为了避避风头,但根据更为可靠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记述,王后是被带到了位于汉普郡(Hampshire)的惠韦尔(Wherwell)修道院。该修道院的女修道院院长正是爱德华同父异母的姐姐。在《爱德华王传》当中,伊迪丝还指出,爱德华曾计划与她离婚,但她不断强调这是大主教罗贝尔的主意,而且是爱德华本人终止了离婚程序。37

部分当代历史学家认为,这里提到的离婚足以说明,国王与王后的婚姻并没有夫妻之实,他们还认为,国王是为了传宗接代而准备再婚。38当然,这种说法与诺曼文献中的说法相互矛盾。后者表示,在当年的早些时候,爱德华已经承诺将王位传给威廉了。这样一来,诺曼文献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份英格兰文献进一步说明,国王的确做出过这种承诺。在记述了伊迪丝被流放的命运之后,《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编写者立即补充道:


威廉公爵很快带着一大群法兰西随从,自大洋彼岸来到了英格兰,英格兰国王接待了他,也按照威廉的意思接待了他的部分随从,然后,国王让他回去。

这一表述引发了一系列争论。这不仅是因为它只出现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D本中,而且还因为,20世纪50年代,一位杰出的学者指出,这句话根本不是原著里的内容,分明是后来才被补充进来的。除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后来的模仿者为何要特意加入这些简短而意义不明的话?)之外,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抛弃这一阴谋论,并应该相信,这一记载是可信的。《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D本一度被认为是一部相当晚近的文献,完成于英格兰的最北端。但是现在,人们已经认定,它是由伍斯特的主教奥尔德雷德(Ealdred)编辑而成的。此人不但经常出入爱德华的朝堂,而且是1051年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因此,我们可以相信,在戈德温一族逃亡后不久,诺曼底的威廉确实横渡了海峡,并拜访了英格兰国王。39

我们有理由猜测,威廉的拜访同王位继承问题有一定的联系。在戈德温离开后,爱德华终于能够腾出手来迎接威廉,并当面确认他之前通过使节所传达的邀请。当然,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D本中,没有任何关于这次王位继承的讨论。从表面上来看,编写者只是告诉我们,英格兰国王接待了他的亲戚,又送他离开。问题在于,在翻译为现代英语之后,“接待”(received)一词并不能很好地表达这位编年史家本来的意思。《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编写者所用的原文为“接见”(underfeng)一词。在比较了这一个词在其他地方的用法之后,可以看出,这个词的意思显然是“ 按照封臣的规格来接待”。因此,我们可以对此前的一句话做出不同的解释。在《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当中,可以看到,爱德华接待了威廉并“按照威廉的意思接待了他的部分随从”。这句话并不是说,有一些不幸的公爵随员被留在萧瑟的秋风中挨冻了。相反,这句话是在说,威廉以及他的一些随员已经向英格兰国王宣誓效忠了,并愿意承认国王为他们的君主。

因此,《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D本中的这一简短的陈述就具备了更多的历史价值。这种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我们从中得知,危机过后,诺曼底公爵就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