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战 “三家分晋”:韩赵魏崛起,自春秋来到战国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如,齐、秦、楚、晋等。

此时的周天子名义上虽然还是天下的共主,但实际上早已成了摆设。

东周时期一般还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

这两个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主旋律。

春秋的主旋律是“争霸”,战国的主旋律则是“兼并”。

春秋时期,大国们最爱干的事情是当霸主——你们都得服我。

这就有点类似于兴师动众去平事,声势很重要,一通骂之后,有时根本就打不起来,对方一服软就完了。总体来说,春秋很可爱,很多事情并没有做绝。

当然,之所以不做绝,并不是因为什么仁义礼智信,而是因为能力达不到。

后来,社会进步了,能力就达到了。

到了战国时期,很多事就都开始做绝了。当霸主这种事是不流行了,打半天就为了让你喊我声大哥?我得骑你脖子上让你喊爷爷,因为我的能力达到了嘛!

做霸主很不务实,大国们也不再需要那么多小弟了,把小弟们的国土彻底并入自己的国家会感觉更爽。

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灭,其实有一种循环在里面。

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你不主动吞并他国,别人就先下嘴了,别人吃的块头越来越大,将来的你迟早也会变成别人的盘中餐。

春秋自战国的转换方式,普遍来说,公认事件是为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以几个家族的篡位进行开场,确实比较好记,也更容易分割。但如果说为啥历史的发展会从“争霸”转向“兼并”,这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个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升级,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所谓“能力”。

社会生产力是咋升级的?

耕作技术和冶金技术的升级成为推动整个时代向前走的关键突破点。

先来说耕作技术。春秋末期,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发明了当时世界农业史上最划时代的种植技术——垄耕种植法。

什么叫垄耕种植法呢?

咱们的老祖先们在种地前将土地先耕一遍,高的那行叫作垄,垄与垄之间叫作沟,再将农作物种在垄上,这样粮食产量比平地粮食产量要高出一大截。

为啥这样种粮食比平地种的产量高呢?

第一个原因: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第二个原因:保证每株庄稼都能自由呼吸,不至于挤一块。这样光照较均匀且通风性好,既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还避免挤一块儿捂烂了。

第三个原因:垄与沟有高低差后,浇水直接往沟里浇就行,根会直接从沟中吸水,不仅利于水分吸收,在多雨的季节还能方便排水防涝。

第四个原因:垄和沟之间每季之间要进行一次互换,垄就变成沟,沟就变成垄,相当于土地进行了轮休,地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

第五个原因:垄耕的地表面积比平地耕种面积要增加20%至30%,昼间土温比平地增高2-3摄氏度,昼夜温差大更利于光合产物糖分的积累,新疆的哈密瓜就非常甜。

总之,这么一项技术改动,让作物的光合作用增加,土地使用率增加,灾害损失降低了。一进一出,在同样的劳动输出下,粮食的净产量大幅度提高。

不要认为这没有什么,欧洲的农民直到17世纪才意识到,原来粮食还可以这样种。

从0到1也许就存在一层窗户纸,但捅破它也许要等上千年。

后面我们讲到的马蹄铁、马镫等,很多改变时代的技术革命都是这样进行的。

古代中国对于西方碾压性的领先,其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我们单位劳动输出下,产出能量的效率。

中国不仅发明了垄耕种植法,还知道用牛去耕田,牛不但有力气,吃得少,粪还养地;

西方则一直平地扎堆种地,用马耕田,马的力气小,吃得多,粪还烧地。

这一出一进,就省出了能多供几个人的能量,然后我们把这些聚集后的能量变成越来越多的人口,出兵时几万、几十万的大手笔,以及整合民众力量时登峰造极的行政技术。

第二,就是我们对于能量的利用不断突破极限,随后享受到了巨大的科技成果。代表事项就是火的使用,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项伟大突破——冶金技术。

伟大的祖先们摸索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最早被冶炼的金属,是青铜。我们的祖先发现,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合金后,就产生了一种强度更高且熔点低的青铜,熔点变为了八百摄氏度。

强度高,意味着它经得起频繁使用;熔点低,意味着通过液化,我们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容器和工具。

但是,这个温度,离熔化铁还差得很远。随着岁月流转,渐渐地,工匠们在冶炼的升级中发现了铁。最早的铁,是春秋初期的“块炼铁”,是矿石在八百摄氏度至一千摄氏度时由木炭还原得到的。

这种铁已经要比青铜的坚硬度更高了,但它仍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无法批量生产。

这种铁要在窑炉中炼制,但炼完之后,铁却不能从炉中流出,要想取出来必须得破坏炉膛,砸了模具才能把铁取出来,有点儿像杀鸡取卵。

每一块铁的诞生都是以牺牲一个模具为代价的。这也就客观导致了当时的铁无法批量生产,无法让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享受到科技所带来的改革成果。

但到了春秋后期,我们的技术升级了。工匠们加高了炉身,炉内上升的气流与矿石接触的时间延长,能量利用率有了重大提高。鼓风技术和燃烧强度也被强化,气压开始增大,气体穿透能力进一步增强。

冶铁的温度因此发生了重大突破,生铁在一千一百五十摄氏度至一千三百摄氏度的状态下被冶炼了出来。

不要小瞧上调了的三百摄氏度,有的时候九十分到一百分的差距完全是数量级级别的。它标志着炼出的铁出炉时是液态的,而且可以浇注成型。

之后,冶铁再也不用杀鸡取卵了,而且可以被浇筑成型意味着铁器的样式开始花式创新,从而应用到了大范围的生产与战斗当中。

技术的升级使得铁制品可以批量生产,这也意味着铁的价格可以降下来,更意味着铁开始变为了惠民利器,走进千家万户。

而且,新一代的铁不仅产量激增,而且质量也提高了,含碳量高,质地坚硬,异常扛造,无论是耕地还是砍人,那都是相当好用的。

当铁完成了从产量到质量上的双丰收后,华夏大地开始风云突变。

铁的最大作用,先是在于农。

最早的劳动人民是使用石器耕作,对土地翻耕的深度、耕作的效率都很低,所以产量也上不去。

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最早成为人类大规模聚集地的重要原因就是土质松软,易于耕作,拿着石头就能纵横千里。非黄河流域的地方,就没法待了,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