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贰:兵家必争之地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我们看现在的地图,各种各样的交通线基本上已经画满了,从A地到B地有好多种走法,而且开车快的话,一天一千多公里就出去了,从北京到西安,再到南京,基本上就一天的工夫。

但是,在两千多年前,可选择的交通方式却并不多。

我们中华大地看着非常大,但除了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这三块平地以外,剩下的路况基本上就没有让人省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虽然也是平原,但水网纵横,路况同样是到了三国后才渐渐改善的。)

战国时代的主要战场基本就在华北平原与关中平原间展开,剩下的东北和南方还未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它们还有至少五百年的候场时间(跟孙悟空的刑期一样)。

这四个板块,是战国时代的主旋律。

此时的关键交通线,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豫西、豫北两条通道。

秦国为了这两条关键通道打了上百年。

在华北平原的西面太行山脉拔地而起,然后整个山西地区就是千沟万壑状,南面的秦岭、伏牛山、嵩山连成一片。

关中平原的南面,秦岭巍峨耸立,飞鸟不过,再加上黄河恰到好处的一个大直角,连接东西的主要道路,就只剩屈指可数的豫西、豫北这两条主干道了。

这两条路最平整宽阔,阻碍最少,而且过三门峡后,可以借助黄河之力。

如果路狭窄颠簸,物资损耗就会严重,速度就会受影响,粮草与部队间就非常容易脱节。

有的地方看着很近,就隔着两座山,但望山跑死马,这两座山没一个月的时间你过得去?有时候看着很远,好几百里,但道路要是坦途,三五天也就赶到了。

在冷兵器时代,装备技术水平低下,机动作战能力很差,无论是攀越、徒涉、舟济,还是架桥,山脉、河流的阻断对部队的行军与补给,都是非常大的难题。

总之,路不好走,你的战略投放能力就会很弱。

如果通天大道宽又阔,大部队就可以顺利开进,粮草辎重也可以跟上队伍,这就非常容易达到每个统治者梦寐以求的效果——指哪儿打哪儿。

例如,陕西与山西间最大的天险,便是黄河。

黄河看起来很长,但不是哪里都可以作为渡口进行突破的。整个山西与陕西的黄河西线从天而降,力冲万钧,著名的壶口之险,更是飞鸟罕至。

黄河在禹门口(陕西韩城段黄河峡谷)开始猛出峡谷,一展数十里之宽,如海如潮,深浅莫测,自古至今就是军渡大忌。

在当时整个黄河西线,靠谱的适合大部队渡河的渡口,只有蒲津渡(陕西大荔县东),也就是豫北通道的起手式。

黄河虽然是我们的母亲河,但我们的“母亲”的脾气却一直不好。

大家还记得《黄河大合唱》吗?“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这不仅是形容我们当时的民族抗日热情,而黄河也真的是在咆哮。

当年国力强弱悬殊,飞机、战舰、坦克齐上阵的日本人使出了吃奶的劲儿,也没打进陕西一步,就是因为黄河西线天险实在是名不虚传。

秦岭,这条山脉绵延一千五百多公里,它的巍峨伟岸致使一座山脉的南北两边是两种气候,秦岭—淮河也成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的面积,比关中、汉中俩平原加一块儿都大,自古秦岭南北就是两种气候,人类基本上不去,至今野生动物都在受它的益。

如果感兴趣,建议大家买一张我国的立体地图,看着那个立体的脉络,很多交通上的地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再用手摸摸,你就能体会到秦岭是如何横断南北的。

被秦岭、黄河拱卫的关中平原,被称为“四塞之地”,意思就是有四个关隘,你把这四个关守住了,谁也进不来。它们分别是:萧关、散关、武关、函谷关。

这四关中最重要的一关,是被称为关中咽喉的函谷关。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古有诗云:“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

函谷关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为战国第一雄关,没有之一。

函谷关在哪儿?

函谷关之秦关位于今天河南省灵宝市北十五公里处的王垛村,汉关距三门峡市约七十五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

函谷关位处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此关关城东西长七点五公里,关道仅容一车通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句话最早就是从这里来的。

结合我们前面所说的秦岭与黄河,我们就会明白,天险是动不了脑筋的,如果你想从中原大地往东打,这块地方是必须攻克的难关;如果你想出关中逐鹿中原,这个地区也是你必须要面对的最大的一道坎儿。

这道函谷关,此时牢牢地掌握在魏国的手中。

不仅如此,豫西通道和豫北通道最值钱的西半段,此时也全在魏国手里。

为啥这两条道最值钱的是西半段呢?

因为三门峡的黄河天险!

黄河的航道到了三门峡后,黄河水流突然九十度大转向,与此同时,还有鬼门岛、神门岛、人门岛之三岛突然出现。

黄河到了三门峡不仅水流湍急,而且鬼、神、人三门凶险,大船根本无法航行。

所以,如果自东向西入侵的话,水路走到三门峡就必须要上岸了。从北面上岸要走难走的中条山,从南面登陆就要面对不远处的超级天险函谷关。

并不是说少了一条水路之后,就必须与函谷关的陆地要塞死磕,才显得这条路重要。

而是你将失去一个成本极低的运粮方式。

战争最可怕的地方是什么呢?

是后勤,是运粮的成本。

同时代的专业书籍《孙子兵法》是这么说的:“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什么意思呢?

就是给你算了个数,十万人出征千里,有七十万家要停止农业生产来专门供给这个士兵征途上的给养。

当时的一户人家均有五口人,也就是十万人出征,需要三百五十万人运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成本呢?

因为运粮的人和牲畜在路上也要吃饭,还要准备好返程的口粮。

打个比方,一个民夫推小推车装五百斤粮食,他自己去的时候吃二百四十斤粮食,到了前线只能交二十斤粮食,因为他返程的时候还要再吃二百四十斤粮食。为了供养前线这二十斤粮食,好好的四百八十斤粮食就这么被吃了。所以,一个民夫能送到前线的粮草是极其有限的,三十五个运粮的民夫,才能供得起一个前线士兵的粮食。

这还没完,因为那三十五个人也是纯亏空的,是从事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