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二战 王翦灭楚:秦国搬开最后的大石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壹:“秦国赵括”真的是二百五吗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在唱完这首歌后,告别了“买凶者”燕太子丹,刺秦而去。没过多久,荆轲天下闻名。

一条大龙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转过年来,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率军攻灭了燕国,燕王喜和太子丹仓皇逃亡辽东。

这一战中,年轻将领李信英勇果敢,率军深入追击,击杀了刺秦主谋太子丹,将太子丹的首级作为礼物献给了嬴政。

王心大悦!

无论干什么工作,干好领导重视的工作非常重要。

李信在获得嬴政的赏识后,机会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因为秦国在横扫北方后,准备南下灭楚了。

嬴政先是问灭赵、灭燕的王翦:“老将军如果要灭楚的话,需要多少兵马?”

王翦回答:“六十万。”

王翦的回答给嬴政吓了一个激灵,六十万几乎相当于全国的兵马,当年打赵国都没这么费劲。而且,我们在讲长平之战时,给大家详细地讲过成本问题,六十万的兵马开销太过于浩大,一旦开战又将变成集全国之力向攻楚战场输血。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家的嬴政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嬴政随后问李信:“小将军如果要灭楚的话,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将自己的政治生涯赌了进去,他选择了直接打老领导的脸:“二十万就够了!”

嬴政对于这个回答很满意,本来就是兵不在多而在勇,二十万秦国棒小伙子还打不过楚国人?

在长平以几十万大军惨胜的白起当初用了几万人就把楚国打得迁都,楚跟赵根本就没法比,还用得了六十万兵马?

李信这小伙子从灭燕那天起,嬴政就觉得他有出息,决定灭楚的人选就是他了。

王翦随即称病回家,李信接替了老领导的工作。

李信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获得了千古留名的机会,但他没有想到这个名声不太好。

虽然后世把他当作了王翦灭楚前的欲扬先抑,把他当作了显示项羽他爷爷项燕英勇无敌的陪衬,把他当作了嬴政小家子气的可笑产物,把他当作了眼高手低的“秦国赵括”,但实际上,这些评价对李信并不公平。

至少,他败得很冤。在他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古往今来,能不输的人不多。

我们来看一下李信是如何指挥的吧。

在战事开始之时,秦国大军在颍川郡集结后,李信命蒙恬率一路军攻东南方向,沿汝水两岸向陈邑沿商水运动;自己则自西南方向出发,沿汝水以南做迂回运动。

李信打算用“两翼钳子攻势”的战略包围楚军。

刚开始很顺利,平舆和寝丘两个楚国在淮北的据点,分别被两路秦军顺利地拔除。但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事,就让人看不懂了。

在攻占平舆、寝丘两邑之后,李信大军并没有再按照正常的程序向东或者向南扩大战果,而是调头向北返回中原腹地,去攻击曾经的楚都“陈”(河南淮阳),以及之前位于魏、楚博弈区的“鄢陵”(今河南鄢陵县)。

这是干什么呀?

这两块地区,早就是秦国属地了啊?

再想仔细深究原因时,历史在这里给我们开了个玩笑,秦王政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225年—公元前224年),“陈”这个关键的地方在所有史料中变成了一片空白!

李信为什么要回军去打这个本国属地?李信是去打谁?在大军进入楚境后,在“陈”究竟发生了什么?

全是空白。

李信的这段故事,被深深地掩盖了起来!

史书中记载:荆人(楚国被称为荆人,因为要避讳嬴政的父亲,子楚的名讳)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史书中只记载了楚国军队一直跟随、追击秦国军队,三天三夜不休息,结果大破李信军队,突破了最开始在秦楚前线的两层防御壁垒,杀了七个都尉级别的指挥官。

后面嬴政在请王翦复出时说:“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他的意思是:您别病了,我想明白了,还是老将军您靠谱,咱不省钱了!咱还是造吧!

他仅仅说的是李信令秦军蒙受了耻辱,就直接让李信背了黑锅,所有涉及这段的史实全部成了空白。但纸却是包不住火的,无论怎样掩盖,总会露出蛛丝马迹。

当桩桩件件事情排列组合在一起后,真相逐渐大白。

在上一战中,我们埋了包袱。笔者认为这场大败仗,和秦王灭那四国间一直空白的丞相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先来解密这个丞相是谁。

这个丞相,论辈分是嬴政的表叔,就是华阳太后的侄子昌平君。他就是和吕不韦、昌国君平定嫪毐之乱的那位昌平君。

最早的线索是从《史记·索隐》中展现出来的: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

1982年,天津文管所从一堆废旧的破烂中拣选出了一个铜戈,这个铜戈经鉴定是秦国出品,并从中发现了细如毫发的三行铭文,最重要的一行:十七年,丞相启、状。

在这两点证据的拼凑下,丞相昌平君、熊启就被我们锁定了。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嬴政为什么要对他这个表叔讳莫如深,几乎将所有的关于他的资料全部删除了呢?

从根儿上说,要从荆轲刺秦开始。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失败后,嬴政受了很大的刺激,过去他对待六国的君主还是比较厚道的。例如,韩国投降后,韩王就被允许留在了原首都新郑。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显示秦国的厚道,为今后发动“侵略”树立美好形象。另一个是为了利用韩王的故旧影响力,减少新占领区的抵抗,方便消化吸收。

但燕太子丹布置的这个荆轲刺秦行动,却大大地伤害了嬴政的厚道心灵。他开始不再相信六国的这帮老贵族们。在这一年,他就把韩王从新郑迁到了郢陈。这个郢陈,就是李信回军攻打的那个陈邑。

时间来到了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这一年发生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新郑人民起义,但很快被镇压。

第二,王翦称病。

第三,昌平君徙于郢(还是那个陈邑)。

我们一件一件地来解读。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有关联,第一件事和第三件事有关联。

先来说这个年度的秦国第一大事,决定攻楚。

对于攻楚的决定,当时作为丞相的昌平君还是不出意外地一句话没留下,但从他和王翦的下场来看,他肯定没说什么“大秦必胜”之类的正能量的话,这两个人都被嬴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