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对人民中国雏形的最初印象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1944年6月11日于延安

我们在5月31日越过封锁线。

到达延安时,我们发现这个城市以及它四周的农村地区——我们花了几天时间骑马或乘卡车经过这些地区——具有这样的特色:充满发奋工作的紧张气氛和对日寇的痛恨;人民决心不顾一切外来干扰,保卫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对盟军对日反攻日益临近的紧迫感,在这未来的反攻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游击队要求最充分的参与并正为此作准备。

延安地区——陕甘宁边区——被认为是在敌后作战的军队的后方基地。这些抗日军队的持续紧张活动,不但为当地居民所亲见,也为少数外籍居民所证实,其中之一就是林迈可(著名英国学者A.D.林赛之子)。他曾任重庆英国大使馆新闻参赞,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在北平清华大学任教,一听到宣战消息就立刻逃出北平,到河北省抗日游击队根据地工作了两年,最近穿越敌人多道封锁线刚在三个星期前到达延安。他帮助建立的一座无线电台,现在使延安同解放区内许多游击队根据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些根据地分布在南满、北方和华中,还有紧靠香港的内地以及最南方具有战略价值的海南岛。我们刚收到来自一处根据地的报告,在5月5日和7日分别由游击队和共产党的新四军各救起一名美国P—51歼击机飞行员,他们是在轰炸汉口后在敌后跳伞降落的。

我们将要到7月初才去前线。但在这里的见闻已使我们相信教育工作是十分有效的:我们所访问过的每一个士兵、农民和工人——不论识字与否——都已经知道五天前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将对加速抗日攻势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还看到了陕北的变化。在19世纪60年代回汉大冲突中陕北受到极大破坏、人口锐减,其后又历经变乱,导致日本大举侵华前发生的内战,所以始终没有恢复过来。但十分荒凉的陕北现在已变成一个实行精耕细作、牛羊满山、手工业发达的地区,人民丰衣足食,驻在这里的八路军部队是我在中国各处所看到的穿得最好、吃得最好的部队之一。

开垦大片荒地的工作是由军民一起进行的。驻军夏天种地、冬天集训。他们现在能自给自足,不用农民负担。

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王震旅长身上那身旧军服和脚上那双草鞋,比他的许多士兵都不如。他骑马伴同我们走了100多英里,向我们解释大生产运动和军事训练。关于后者,他概括为一句话:“我们研究敌人。”我们所看到的演习以及所听到的士兵们的谈话都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谈到军事方面的事情,他们的话都不是抽象的,而是说日本人曾经怎样做、现在怎样做、将来又可能会怎样做。日本战俘不是被关在营区里而是让他们看到和认识到,他们帮助这支抗日军队就是帮助日本摆脱军国主义者以及这些人使日本陷入的这场自杀战争的重负。他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建造一些日军防御工事的实体模型,以用于训练的目的。我们曾见到他们所造的一个大碉堡,可容驻军两百人。甚至士兵的食品供应也根据一张从日军那里缴获的部队营养成分表作了调整,因为这张营养成分表经仔细研究后被认为是有用的。

在中国的其他地方,我们在各个部队多多少少总会看到一些对日军作战后缴获的战利品陈列在司令部里,以示荣耀。但在这里却是每个士兵都带着一件战利品——一支日本步枪或一把指挥刀或军官佩枪,弹药也都是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我们在炮兵部队看到10门日本75毫米野战炮,是这支部队的士兵们以前在河北、山西作战时缴获的,他们也就从步兵变成了炮兵。他们兴致勃勃地对我们描述了这段故事。

无可置疑的是,这些五年来被外部世界认为神秘莫测的部队是抗日战争中优良的、有价值的盟友,给予他们支持——如同给予南斯拉夫解放军支持那样——将会极大地加速胜利的到来。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