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所看到的陕甘宁边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生产和作战 人民热情极高

边区最惊人的事情,就是他们在生产和作战方面的广泛动员。边区建立这种广泛的动员,用的方法差不多和其他地方完全相反——法令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村为民主选举的基本单位,减轻农民的田租和利息的重荷,由于农民对多做工作能多得剩余的信心提高,大大地鼓励了生产,由于提高了生产的愿望,合理的方法和合作社组织发展起来了,由于农民对保全并增加从未有过的幸福有了决心,便生长了一种极明确的自觉的抗日的爱国主义。

中共并不排斥私有财产,即使是地主的财产也一样。他们免去一切企业的税,来鼓励私人工业(地主和自耕农是缴付田赋的),虽然他们理论上反对地主制度,但他们并不因为那是偷窃制度而加以消灭。他们认为民族解放第一,用武力和法令来企图毁灭任何一个阶级,是只会使它投向敌人的怀抱去的。虽然他们反对资本主义,但他们认为目前中国为供应前线而生产,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任何形式,国家的、合作社的,或者私人的,都要加以保护与帮助。这种政策,在战后他们还要继续下去,因为他们说,只有有了丰富的生产之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中国目前没有这种条件,并且多年以内也不会有。

边区的耕地比中国西北地方要发达,人民的衣食都比别处好,有一些工业在发展中,那些地方过去是没有工业的。五年前,封锁切断了棉布的输入,当地又没有生产。从那时候起,农民受到棉田豁免田赋和保险收获的鼓励,开始耕种全区需要量百分之六十的棉花——以供给每个居民和士兵每年两套夏衣和一套棉衣计算。棉纱主要是靠妇女合作社来纺,靠新兴的织布厂来织成布。从南部输入的蔗糖断绝了,他们凭着实验用葡萄糖来制造糖,到明年足供每一个人的需要,过了明年,还可以有多余来输出。他们把黄河那边带过来的缴获的日本装备,加上知识和更多的热情,建立了鼓风炉和机械工厂。人民谈论着同封锁作斗争,以同样的热情,谈论着对日作战以及将来反攻。在所有中国人中,他们是唯一对战争不感到疲乏的。在延安,人们一星期中辛苦地工作六天,工业工人每天十小时,公务人员和学生每天十一小时。星期六的晚上,人民去看戏或者跳舞(秧歌舞与交际舞都很普遍)。

村选作基础 民主权力扩张

村选是直到边区参议会为止的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在其他区域,地主不只是乡村里经济的而且也是政治的操纵者,独占着最高权力,以及军事的统治,凭他私人的武装人员的势力,或者他的本领,他能指挥警察甚至军队去保障他的勒索,因为那儿没有代表人民的政府,不能希望当地法庭对一个可怜的目不识丁的佃农,给予很少人能得到的开庭权和公正的裁判,因此,地主的权力是无限制的。在边区,地主是一个村子里的一个公民,和其他任何其他公民一样,只有一票选举权。因为最大多数的选民是贫农或佃农,村议会和主席常从这些人中选出(虽然有时候人望较好的地主仍会当选),村里没有警察,由自卫队来执行职务,自卫队是村民自己的武装团体,有一个公选的队长,受制于民选的村政府。边区的地租,已经减了百分之二十五。最高的合法地租,是收获量的百分之三十七。在其他区域的政纲和法典中,也有同样的最高租额,但因为地主在这方面拥有一切权力,所以没有一处实行的。在边区,由于权力在多数人的手里,实行得很严格。农民由一种标准的租契而更得到保障,这种租契由农民和地主签订,经过农会的证明。另一方面,地主收取合法地租的权利,也得到边区政府和解放区政府的法律和法庭的保障。(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中心,该区有一百五十万人民,共产党领导之下的九千万人民的大多数,居住在中国北部、中部,以及南部的敌后十五个解放区中。)这里必须说明的,共产党不是政府,一般说来,整个机构中三分之二的代表,不是共产党员,当然,这是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党的任务是吸收一切活动份子到党里去,经过农会等群众团体,以宣传、示范与教育,建立系统的工作。

军队勤生产 农民负担减轻

农民的田赋的重荷是减轻了,因为驻军、政府机关的人员、大学生,以及其他团体,都有荒地开垦,至少生产他们自己一部分的食粮,减少了对谷物征收的依赖性。我们去访问三五九旅,该旅已经开垦了二万五千亩田,得到两倍于他们所需要的食粮和棉花,剩余的东西,卖给政府或市场,将所得按照他们每人所花的工作日,平均分配。某路军部队中从连起,都选出经济委员会,管理军粮和公家正当支出等等。在这种委员会中,官兵处于同等地位,委员会必须计算各个士兵的需要,要做到这一单位的生产物,每个人有平等的分配。有些某路军士兵,把他们的生产利润寄回家去,有的投资合作社,也有交给委员会管理的,它的资本将用作购买土地或武器,好使士兵们在战后复员以后经营。但军队的主要事情,不是生产而是战斗,驻军是唯一能够这样做的,他们继续不断地受训练,只有在农季里工作。某路军在可能时就轮换,我们见到的这一旅,是在敌后作战过三年而回来的,他们在敌后几乎深入到海边,缴获敌人的武器足够装备它的作战部队百分之六十。

变工队合作——中国农业远景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一个少有的区域,那儿有比农民更多的土地,土地是丰饶的,但每三年或四年,就难免遭洪水和旱灾,而在旧的社会制度下,个人耕耘太危险了,由于地租和田赋的困扰而毫无贮藏。一代一代都如此,只有死于饥饿,或者于第一次收获失败时就实行移居。某路军明白要在这种乡村里生存,必须在好的年成大大增加生产,使农民得有机会积有余粮,来度过荒芜的时期。一般人民被鼓励着组织“变工队”——一种农业合作形式,包括十个或十五个人和他们的牲畜——合理耕种,节约劳力,这对荒地的开垦是有利的。有十一个农民的一个变工队告诉我,从前,他们每人都要赶一部牛车到田里去施肥和播种,但现在只三个人就可赶所有的牛车,其他的人便能做别的工作了。过去在田里弄饭吃,差不多每个人要花两个钟头去生火,准备吃的东西,现在一个人做这一队人吃的饭,每天等于节省了两个人工。这些例子极多极多,结果边区内过去没有利用的几乎有一百万亩土地,由于十五万变工队员而都有了收获。现在边区的口号是“耕二余一”,大部分都做到了。农民们的仓库里平均都有了一年以上的余粮,而政府和军队自己的粮食,余留得更多。这不足为奇,因为一般人民工作得很辛勤,从前胼手胝足而毫无所得,现在,陕北的农民几百年来第一次凭自己的努力,能以恬静的心情来面向灾荒的年份。

“变工”制度的合作劳动,不但用于私有财产基础上,也用于私有制度以外的合作财产的新形式。变工队开的荒地,不属于私人的,而是属于整个组织的,每年的收获,在大会上依照记录着的每个人所耗的劳力来分配。这种结合并永久保持变工队的公田所有权形式,是未来中国农业的一个远景。

地主的资本转移到工业去

共产党农业改革方面最有趣的结果,是地主资本转移到工业去。因为佃农富有了,同时又可向边区银行借得低利的信用贷款,他们常常被允许去购买土地来自己耕种。地主呢,地租收入比较以前少了,但被工业投资所吸引,因如上所述,工业是免税的。过去几年谆谆教诲的新的看法,也已经起了作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