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实版“疯狂的石头”:玩石价几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一块石头经过机器切割,如果发现里面是上好的翡翠,那就赚了大钱,如果这块石头切开后,除了石头本身什么都没有,那所有的钱都打了水漂。在一个玉料开石场里,一个开石工人正在剖开一块巨大的赌石,赌石的主人生平头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要眼力没眼力,要经验没经验的他这次却把所有的积蓄都押上了……“疯子买、疯子卖、另一个疯子在等待,三个疯子想发财。一刀切下是灰白,三个疯子哭起来;一刀切下是绿白,三个疯子笑起来;一刀切下是满绿,没有白,三个疯子打起来。”这首风趣幽默的小诗,是圈里人对赌石行当真实状态的最贴切表述。在北京一家珠宝交易中心,就有一批这样的石头,以10万元左右的高价出手。十几万买块石头,真不知道是买的人疯了,还是卖的人疯了。

那么赌石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究竟施展了怎样的魔法,让人徘徊在乞丐和富豪之间呢?

所谓赌石,就是翡翠原石买卖中一种特有、神秘的交易方式,它的神秘就在于“赌”字上。一般仅从外表并不能一眼看出翡翠原石的“庐山”真面目。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没有一种仪器能通过这层外壳很快判断出其内在是“宝玉”还是“败絮”,因而买卖风险很大,也很“刺激”。赌石人凭着自己的经验,估算出价格。买回来一刀剖开,里边可能色好水足,顿时价值成百上千万,也有可能里边无色无水,瞬间变得一文不值,这就是赌石的风险。一块石头可能使人暴富,也可能使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大型的赌石交易分为两种竞标方式,一种是暗标,另一种是明标。暗标就是买家各自写好价格,投到竞标箱中,几天后,卖家会在买家中挑出价格最高的竞标人,达成交易。而明标则是买家现场轮番加价,价高者得。小型、私下的翡翠毛料交易,往往是一方漫天要价,一方坐地还钱,双方全凭眼光和耐心斗智斗勇。

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块赌石是“和氏璧”。相传在2000年前的楚国,一位叫卞和的人发现了一块玉原石,认定其中必有惊天宝玉,先后拿出来献给楚国的两位国君,两位国君以为受骗,先后砍去了他的左右脚。卞和抱着玉原石在楚山上哭了三天三夜。后来楚文王知道了,他请玉工切开外面包裹的石头,结果得到了一块宝玉,就是和氏璧。后来和氏璧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昭王答应用15座城池来换这块璧玉,可见其价值之高。再后来,秦始皇将和氏璧雕成了传国玉玺。

“和氏璧”是白玉,而翡翠的美名其实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在清乾隆以前,翡翠都不被视作玉的正宗,只有白玉才享有真玉的美名。清乾隆以后,由于王公贵族的喜爱,翡翠作为奢侈品真正获得发展和推崇,并逐渐取代白玉,以其神秘、稀有和奢华的特质成为真正的“玉中之王”。清末的慈禧太后是非常喜欢翡翠的人,各种翡翠首饰不计其数,因此,翡翠在当时大走红运。

自清代后期,翡翠的价值得到公认,市场价格获得传奇般提升,而它的传奇性,也同样表现在翡翠交易至今犹存的交易方式上。

2006年10月14日,“北京秋季赌石文化节”拉开帷幕,又给了我们一次了解赌石的机会。

离10点开始的赌石大会还有半个钟头,北京爱家收藏品交流市场门前已经熙熙攘攘。一旁的停车场不断地涌进“坐骑”,多数是尼桑、奔驰、丰田。车上下来的人大多有一个特点,他们或手中拎着个大袋子,或斜肩背着个挎包,里面鼓鼓囊囊。

蒋玉(化名)是这个行当的新手。爱家收藏品交流市场召开夏季赌石大会时,他懵懵懂懂地连切了9块石头,从此便爱上了这个行当。

蒋玉是个有闲钱的老板。“那个时候我一点都不懂,完全凭运气开了块石头,结果发现别有洞天。”说这话时,蒋玉脸上多少露出了几分自豪。蒋玉开的第一块石,是他用1万元参与无底价竞拍的收获。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块看似不起眼的黑钨砂,一刀下去便切出了春带彩(紫色加绿色)。业内人士当场给出的估价是30万。

第一轮切石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蒋玉。接下来的几天,他又是看书,又是向行家请教,连选了8块石头。结果只有两块赔了,其余全部是切涨的。

赚钱了,也有下家要买。但蒋玉没卖。蒋玉说:“赌石是有学问的,我打算多了解了解再出手。”

在爱家市场的一间商铺里,记者遇见了一位“大腕”。据说,这位名叫王云(化名)的老板来自云南边境,世代做赌石生意。

那是爱家秋季赌石大会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外面一台切割机正切着一块7.8公斤重的红蜡皮赌石。这个赌石的买者正是王云。35分钟过去了,负责切割的师傅跑进来。“两条羊绿色带,水很长,怎么也值30万,切涨了!”

听了这话,坐在沙发上悠闲品茶的王云微抬了下头,道了声“不错。”这块石头是王云花2万元买来的,切涨在他的预料之中。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