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终归南柯一梦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




至今,在江南造船博物馆里,仍保存着一份由江南机器制造局总管徐寿签发给傅兰雅的聘书,聘期为3年。然而,傅兰雅在翻译馆工作了漫长的28年,由于为中国传播西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得到清政府的嘉奖,授予他三品官衔,他也由此成为少有的几个带清政府官衔的洋人。

为了报答这一切,傅兰雅拼命地工作,身上的任务日益繁重,“我不得不加大我的研究工作量,才能与我必须翻译的书的知识保持同步”。为了取悦中国人,他也不惜付出个人生活的代价。1869年夏天,他的妻子安娜第一次生产时感染伤寒,结果孩子几天后夭折,安娜因过度悲伤,病体一直未愈。英国人一直有通过海上旅行恢复身体健康的传统,但当医生向他们提出这个建议时,傅兰雅顾虑重重,甚至鼓不起勇气来向他的中国上司请几周假。因为他知道,这对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事,甚至可能被认为他在找借口拖延工作或发泄不满情绪等等。因而,他只能把妻子送到一个好友家里小住几天,权当休假了。

傅兰雅藏书票。书票正中是票主的英文名字:Geo.B.Fryer,两册精装书籍代表了知识。但是,当傅兰雅认识到中国不可能只通过零星地吸收西方科技,把自己从外国侵略中解救出来这一明显事实时,深感失望。到1896年,他已在中国生活了35年,度过了他的大半生。

在此前的1889年,尽管朝廷赐予他三品顶戴,付给他更高的报酬,但他仍看不到前景所在。当时他这样告诉他兄弟:“我目前品级已相当高,但再获提升不是不可能的,尽管这仍然低于我的设想。”但是他很快发现,中国人不会给他再多的功名了。他认为,他在科技翻译官这个职位上为中国辛勤工作了28年——耗去了最佳年华,而最终仍处于臣仆地位,这太不公平了,中国人是“以他们觉得合适的方式利用了他”。因此,在总结自己这一段生活时,他的语气充满了凄凉与悲愤:

翻译和编纂科技书,一度为外国人所从事的最枯燥、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加之制造局地处荒郊,更觉无味。中国的这片土地弥漫着压抑人的气氛,全靠神灵指引,认识到这项工作可使伟大的中国理性复苏、活力再现,方才咬牙挺住了这旷日持久、封闭困乏的苦斗。

1911年出版的傅兰雅着《教育瞽人理法论》。傅兰雅很早就有在中国办盲校的想法。暮年时他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引导其子傅步兰在欧美学习管理盲童学堂的经验,并开始在上海筹建盲校。1896年6月,傅兰雅从上海动身回国度假,抵达美国后,受聘为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教授。原定5个月的假期,一变成为他永久离开中国的契机,而他在华三十多年的事业,也至此画了一个句号。可以想见,这位年届44岁的科学家是怀着悲凉的心情告别中国的,启程前夕,一个了解他的朝廷大员曾赋诗一联,以为安慰:

电火亮萤虫,

声名盖南汤。

诗句赞美傅兰雅对中国的贡献,甚于历史上把西方科学引入中国的传教士科学家南怀仁、汤若望,这能否给他释怀之感?事实上,傅兰雅回到美国后,并不能摆脱中国旧梦,长期在中国生活形成的影响,仍深刻跟随着他。晚年的傅兰雅继续关注中国教育、科学等领域的变化,并与江南制造局保持着联系,如向其推介新书、举荐人才等。

到了古稀之年,他仍为中国做了一个大贡献,就是促成了第一个盲人学校——上海盲童学堂的成立。近代著名社会活动家黄炎培在其自传《八十年来》回忆道:

我在1915年到美国访问期间,……一位美国老翁挤上来和我握手,用中国话表示欢迎,说:“有事奉商,欢迎先生到我家谈。”我随老人去,他自称名傅兰雅,在中国担任翻译物理、化学几十年了。我回忆他就是上海江南制造局老辈翻译格致书籍的。那时不称理化,称格致,我初学还读过他所译书的。

傅兰雅对我说:“我几十年生活,全靠中国人民养我。我必须想一个办法报答中国人民。我看,中国学校一种一种都办起来了。有一种残疾人最苦,中国还没有这种学校,就是盲童学校,因此我预命我的儿子专门学习盲童教育,现在他已毕业了,先生能否帮助带他到中国去办一盲童学校?”

黄炎培所记盲童学校,后由傅兰雅的儿子傅步兰任校长,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内容,除根据当时教育部规定的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常设课程外,还根据盲人特点另设了打字、手工、风琴演奏、声乐演唱等学科,开拓了中国盲人教育的先声。1928年,傅步兰又在中国创办了两所盲女学校;同年,90高龄的傅兰雅在美国去世。

但在很多场合,傅兰雅宁愿把自己在中国的奋斗经历称之为“南柯一梦”。他断定,在他开始在另一片异土拓荒的历程时,他先前在中国的努力都成了泡影。回到美国后,回顾在中国漫长的35年,在感慨这场“旷日持久、封闭困乏的苦斗”的同时,他仍然怀着?种“上当受骗”的心情。

是中国利用了他,还是他利用了中国?这不止是傅兰雅、也是每一个怀着梦想到来又带着破碎的梦离去的西方冒险家面临的问题“狗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