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代序二 历史的见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代序二 历史的见证

北京大学教授 谢 冕

003

004

罗先明的历史纪实作品《远东大战纪事》,是一部值得关注、值得向读者推荐的优秀图书。读这个作品,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的启示。人们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评价,它也经得起这样的评价。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只想概括地讲以下三点意思。

第一,我想先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谈起。这部书很大、很厚,说它厚得像砖头一样都不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曾说过,他的最大愿望是写一本书,能给自己做枕头。《白鹿原》就是他的枕头。我想,这本《远东大战纪事》,也可以称之为罗先明的枕头。

我读这本书的第一个印象是,它很有气象,很大气:题材大,人物事件大,时空跨度大,因而写作难度也大。驾驭这样一个题材的作者,是很要有点胆识、有点气概的。因此,在我的想象中,作者一定是身形高大、伟岸魁梧的。及至那天在人民大会堂的作品首发式上见到他,才发现他既瘦,个头也不高,不是我想象中模样。但我也知道历史上晏子身形短小,而心雄万夫的故事;秤砣虽小,不是一样权压千斤吗?

《远东大战纪事》从1927年起笔,写到1945年抗战胜利,所纪,乃18年之事、之史。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既有血流飘杵、积尸成山的惨绝人寰的场景,更有奋起抗战、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壮丽图卷,读之令人低回、沉思,也令人荡气回肠。你不能不赞叹作者的笔力。

在当年烽火连天的中国,敌我形势犬牙交错,国共两党既有合作御侮的一面,也有磨擦不断、反共高潮迭起的负面,矛盾错综复杂,驾驭难度之大,已非同一般。而作者罗先明,不光写了中国,而且写日本,日本的军部,日本的天皇,甚至金淑子这样的“帝国女杰”;还写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写到斯大林,李维洛夫,写到后来苏联的整个指挥系统;又写了美国,写了罗斯福,开始的时候,罗斯福还是个州长,不是总统。总之,罗先明不仅是在远东抗日的大背景下,而且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来驾驭他所选定的题材的。从具体写法上看,他首先着眼于战略的全局,在全局烂熟于心的前提下,设计出全书的框架,然后再离析它,逐一写好那些带有关键性的细部,做到脉络清晰,心闲气静,纷纭中见条理。否则,是写不来,也写不好的。正是从对这一重大、繁难的题材的处理和驾驭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器度和胸襟,看到了他驾轻就熟的本领。

我之所以要从作品的大气和作者的器度与胸襟讲起,是因为有感于当前文坛风气的颓靡。《玉树后庭花》一类的东西,不讲道德自律,不讲美的原则的东西,泄欲的东西,以自暴隐私为能事的东西,迎合各种低级趣味的东西,比比皆是,有些被目为“大腕”的重量级作家,亦在所难免。依我看,文风面临着一项振衰起疲的严重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类似《远东大战纪事》这样大气的作品,类似于罗先明这样的有上国器度和胸襟的作家,尤其难能可贵。

第二,我们需要有一本对抗日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远东战场进行全面、客观、真实地描写的书。从国内来说,人们需要摆脱过去的某些认识上的历史局限和狭隘眼界,对于十四年间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历史,重新认识,全面评价,以期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从当年的侵略者、战败国日本来说,某些极右的势力,至今仍在美化那次给中国和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和牺牲的战争,以及军国主义者的滔天罪行。面对歪曲历史者的谬论,尤其需要有如罗先明这样真实可信的纪实型作品的出版。罗先明敏锐觉察到了这种时代的和历史的需要,用自己的作品去适应它、满足它,于是便有了非常现实的针对性,这也许正是《远东大战纪事》的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罗先明虽然出生在湘地,那里曾经有过长沙会战、长沙大火、衡阳大战、常德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但他没有经历过,他不是他所描写的那场战争的亲历者。这一点很像徐贵祥,徐贵祥是江淮人,他的获茅盾文学奖的《历史的天空》是写江淮抗战的,但他也没有亲历过他所写的抗战。他们都不像写抗日战争长篇《长城万里图》的周而复,周而复是那场战争的参加者,曾以在抗战期间写的《白求恩大夫》而名满中华。《长城万里图》也是全方位反映抗战的多卷本长篇,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没有罗先明《远东大战纪事》这样鲜明的写实色彩。罗先明的作品的文献价值和史传色彩因此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可以部分认同印在封面上“一部直逼底蕴、还原历史本真的史学巨著”的广告性判语。我们确实首先应该从历史角度评价这本书,而不是简单看成是文人的驰骋笔墨。

应该说,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命运的一个转折点。经过抗日战争烽火的锻炼与淬激,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变成了影响和左右中国历史进程的中流砥柱。

《远东大战纪事》共七部,下分章,按年、月、日编排,共200多万言,但在第一部之前,专写一个序编,编内三章,可以视为远东大战的历史活剧的序幕,是一部大的悲壮历史交响的序曲。罗先明从1927年开笔,那正是大革命失败的时候,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被蒋介石一个巴掌打进了血海中去,但是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他们又前进了。接着便是十年内战。正当蒋介石“围剿”苏区最紧的时候,日本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整个东北。“七 七”抗战开始的那一年,经过长征重新整编的人民军队只有三万人。但到抗战胜利时,八路军、新四军的正规部队已有八九十万人,再加上民兵和地方武装,人数更多。这还不是命运的转折点?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打过许多大仗、恶仗。中国成了抗日的、远东大战的主战场。中国人胜利了。这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以自己为主,历时十四年,付出最大的民族牺牲,第一次打赢的抵御外侮的战争。正是在这场浴血浴火的战争中,我们有了《黄河大合唱》,有了《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后者成了我们的国歌,我们从二十世纪,唱进了二十一世纪,还要永远地唱下去。

今天,中国的历史又在经历一次新的、更广泛、更深刻的转折,中华民族正在重新崛起,这是和平的崛起。然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天下并不太平。在这个时候,回顾那段长达十四年的历史,是非常必要的。罗先明的这种熔文史于一炉的著作,才真正体现的是一种上国精神,才真正与我们国运、国力的上升相称。

第三,《远东大战纪事》毕竟也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鸿篇巨构,让人赞叹不已。我们可以就一些著名的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作一点比较。《远东大战纪事》,比老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长多了,也比萧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长多了。至于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也是一部史传体的纪实文学,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不算过誉,但也不过三十万字。《远东大战纪事》是它的7.5倍。《史记》虽然写到太史公的同时代的人和事,如汉武帝篇,但绝大部分内容都属于远去了的年代。司马迁只能靠辛勤的史料收集与钩沉来完成它,其中不少生动的细节,亦不乏想象的成分。如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