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章 裕仁天皇即位与滨口雄幸首相遇刺(9)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凌晨2时,灵柩起驾的时刻到了,一时哀乐齐鸣,撼人心魄。全场追忆先总理慈颜,一片哭泣之声,孙夫人更哭得昏天黑地,众人劝慰亦不能止。

蒋介石受了感染,回想起当年孙先生对自己的精心栽培,没有孙先生的器重哪有今日的蒋某。他悲从中来,洒下了哀伤的泪水。

自1908年在日本经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1914年蒙孙中山召见后,蒋介石便同孙先生有了若即若离的关系。蒋最初确是一腔热血,志在报国,以后在新旧军阀、政客中混得久了,个人功名利禄便压倒了一切。

也是蒋介石高人一筹,相信孙先生必能举事,故尽管孙先生多次受挫,他却一直追随孙先生,途中未想过投靠其他军阀以求发迹,只断断续续在上海证券交易场混迹过几年。当孙中山遭陈炯明炮击而避难海上,蒋介石毫不犹豫地赶去护驾,倒也表现出“共赴患难”的义举。

那一回,蒋介石真是豁出去了:成败在此一举,大不了再回上海搞证券交易去。而如果这赌注押中了……

他于是精心设计了一个护驾场面:孙先生神态安详地坐在椅上,他蒋某气宇轩昂地立于后侧。然后请摄影师“咔嚓”一声,一张千古不朽的历史性照片就玉成了。

且慢,这照片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原来是当时在孙中山先生左右两边还各站了一人,只是蒋介石的位置刚好在孙先生之后。蒋介石便着摄影师拿起剪刀又“咔嚓”一下,将孙先生左右之人全部剪去。于是照片上便只见了孙、蒋两人。

活脱脱一个师授徒受的场景。

这照片帮了他多少忙。

在低回的哀乐声中,灵柩由八名英俊的礼仪兵轻轻扛起,缓步朝大门外走去。

灵柩经过的大道以松柏树枝和青、白两色布幔铺地。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牌楼。

天色渐明,除经严格挑选的送灵的队伍外,其他市民也自动赶来,密密匝匝在警察后面站着,向孙先生致最后的敬意。

孙先生的陵墓早已耗费巨资修好,灵柩在预定时间徐徐放入墓穴。

毕竟是孙中山先生的安厝之日。天上的阳光突然黯淡下来,深褐色的浮云连成一片,在南京上空久聚不散。喧哗的长江压低了声音,仿佛不忍惊动孙先生安睡。全城百万军民怀着对先行的革命领袖的悲怀之情,站在不同位置,朝着同一方位,向国家民主制度的伟大开拓者孙中山先生致敬默哀。南京城里一片肃穆气氛。

望着气势雄伟的陵园,蒋介石却有他与众不同的思维。他揣测眼下这些匍匐在地的文武百官,究竟是冲着死人而来还是对活人表示忠诚?

不过这些人都不是省油的灯。什么冯玉祥、阎锡山、陈铭枢、唐生智、刘湘等,将来一个个收拾。

紧束在特制的玄衣里的蒋介石走了神,轮到他这主祭人致辞也没反应过来。

张学良也来了,好。先把这匹烈马稳住,别惹恼日本人。背诵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冯玉祥离我这么近,如同大山压顶。“……革命尚未成功……”

脑子里全乱了。

据载:

1929年1月,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统一的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确曾提出过一个大气魄的裁军方案,预定全国军队不得超过65个师,总数不超过80万人,军费总额不逾全国收入的40%。

此方案却遭到各方实力派的强烈反对,包括桂系李宗仁、山西阎锡山、西北冯玉祥,以及粤系军阀等。究其实,诸君皆认为蒋之裁军,纯粹是借机建立自己的军事独裁统治。而蒋介石无法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式的民主政治派。

二 “北满参谋旅行”与东北军主力入关

1929年7月4日 中国长春

板垣征四郎绝对没有想到,十九年以后他会作为甲级战犯,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落得如此可悲的人生结局。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作为板垣征四郎的他,从娘肚子里出来究竟该干什么?小时候他脑子里还模模糊糊,长大后便清晰明确了:到中国去,那里太富有了,把那儿的一切都抢过来,以增加帝国的财富。我也在这抢夺中建立赫赫功业,实现人生的最高追求。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爆发,二十出头的板垣刚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就上了战场,担任步兵小队长。看到中国肥美的东北大地,他顿时恨不能生吞几块。

一颗子弹从他左颈部穿过,差点要了他的小命,伤愈后他出人意料地要求重返中国前线,在天津日军部队服役。为了自己的仕途,脑子并不十分灵活的他,拼死啃书本,最后考取了帝国陆军大学。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