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谁是凶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时间:公元前497年

地点:晋国邯郸

就在不久前,邯郸城的最高行政长官——邯郸大夫赵午接到一份命令,这份命令是晋国六卿家之一的赵氏宗主赵鞅发出的。内容很简单,赵鞅要求将居住在邯郸城内的五百户居民迁到晋阳居住。

问题就出在这儿,作为赵氏家族的一个分支,赵午有义务服从家族大宗主的命令,关键是这五百户人不一般,这可是卫国人啊。

在战国有抵押人质的习惯,三年前,卫国与晋国开战,赵鞅带兵打败卫国,卫国抵押给赵鞅五百户人质求和。当时,赵鞅将这五百户人就近安置在邯郸居住,一来邯郸距离卫国较近,人质在手可避免卫国再打什么别的主意;二来是人口太多,别的地方也不好一下安排这么多人进去。

三年后情况突变,赵氏倾力营建的大后方晋阳城宣告竣工,赵鞅急需往城中充实人口,所以想起了这些人质。

邯郸大夫赵午当时也没多想,这五百户人口本就是赵鞅打仗得来的,只是暂住在邯郸,如今还就还了,赵午痛快地答应了赵鞅归还人质的要求。待赵午回到家后,同父兄一商量,越来越感觉这事不对劲儿。邯郸紧邻卫国,假使将人质送往远在太行山另一侧的晋阳,山这边的邯郸就危险了,手里没有了这些人作为抵押,卫国的进攻将肆无忌惮。

经过仔细商量,赵午做出了这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进攻齐国。

赵午的用意是好的,如果偷袭齐国得手,抢他五百户居民来向赵鞅交差。然而正是这一错误决定断送了赵午的小命。

原因是齐国太强大了,仅凭邯郸这一座城市是很难动得了的,早晚都要晋国出面给你圆场,你欠下的债也很有可能由赵鞅来埋单。

而在赵鞅这边,赵鞅左等右盼仍见不到人质的影子,却等来了赵午进攻齐国的消息。赵鞅愤怒了,干脆杀掉了赵午。没想到正是赵鞅这一轻率的举动,引发了晋国内部长达八年的内乱。

赵午的名字确切一点说应该称做“邯郸午”,早在赵午爷爷那一辈起,就已经脱离了赵氏宗族,独立成为邯郸氏。从法律上讲,邯郸氏和赵氏已经不是一家人了,赵午完全有理由拒绝赵鞅的命令。但从血缘关系上讲,两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赵鞅出于一时愤怒,以赵氏大宗主的身份杀掉赵午时,自我感觉理所应当。

但有一个人不那么认为,这就是赵午的儿子赵稷。你杀了人家的父亲,人家儿子完全有理由恨你,也有充足的理由为父报仇。随后赵稷宣布邯郸起义,锋芒直指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

事情有些麻烦,虽然邯郸大夫是赵午,但是邯郸城不是赵午的,那是晋国的城邑。赵午死后,他的儿子赵稷却宣布邯郸起义了,那不是向整个国家叫板吗?国君完全有理由派人干掉你。

事实上晋国国君也是这么做的。这个国家好歹名义上还是属于国君的,你说起义就起义啊?赵稷刚刚宣布起义,国君立马就调集人手平叛。在赵家的支持下,一支平叛军队开往邯郸,然而邯郸并不是此次战役的主战场。

如果事情进行顺利的话,这支代表正义的军队很快就能平定叛乱,然后凯旋归来,晋国还是晋国,赵鞅还是赵鞅。可是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时时刻刻都会发生意外,这次的意外实在是情理之中的。

赵鞅忽视了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晋国不是“赵国”,在晋国说话算数的不是赵鞅,当然也不是国君。晋国权力一分为六,智、赵、韩、魏、范、中行。有什么事儿大家商量着来,如果你一定要出头,那你一定会碰头。

赵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身后还有两座大靠山——晋国六卿之二的范氏和中行氏,有这两家在,他们是不会让赵午白白死掉的,当然了,他们也不喜欢看着赵鞅扬扬得意的样子。

赵午虽然和赵氏同宗,但已经出了五服,属于那种八杆子兴许能打得着的亲戚。话说回来,赵午和范氏的关系就不一般了,赵午的亲娘舅就是范氏的现任老大,而范氏和中行氏又是儿女亲家,你想想人家这样子的关系,能够坐视不顾吗?

当然是不能的,之所以眼看着平叛的军队都开到邯郸城下了,范氏和中行氏还迟迟地不肯动手,那是因为他们在做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他们要让国君弄明白一个问题,这场战争,谁才是真正的祸首,晋国的法律条文明明白白地写着:始祸者死。这话还算不算数了?

说到底还是范氏和中行氏老到一些,即使要置赵鞅于死地也要给其安插一个合适的罪名,这样杀他也是名正言顺的。在两家的强压之下,晋国国君态度发生转变,宣布赵鞅处死赵午是不合法的。这样,错在赵鞅身上,范氏和中行氏就可以冠冕堂皇地攻打赵鞅了。

经过范氏和中行氏的不断努力,赵鞅的行为终于被做了定性,不要太麻烦,三个字足以置赵鞅于死地:始祸者。

是的,首先挑起动乱的是赵鞅,人家赵午怎么也算是个大?,属于国家的高级干部,赵鞅未经请示私自杀害国家干部,从而引起国家内部动荡,这件事儿要赵鞅负全责一点都不冤。

有了舆论的导向和国君的声援,范氏和中行氏放开了手脚攻打赵氏家族。

赵氏家族提前得到消息,说范氏和中行氏谋划攻打赵氏,赵氏第一谋臣董安于建议赵鞅提前采取行动,以备不测。赵鞅却表现得很乐观,天真地对董安于讲起了晋国的法律条文,晋国法律规定谁先动手就是死罪,赵鞅因此判定范氏和中行氏是不敢先动手的。但赵鞅没想到的是,范氏和中行氏已经将“始祸者”的罪名安在了他的身上,还取得了国君的支持。

赵鞅认定了自己杀死赵午是处理族内部矛盾,不构成“始祸”,他让国君也这么认为,因此当赵稷叛乱时,国君下令平叛。

后来在范氏和中行氏的强压下,国君改变了主意,赵鞅杀死赵午的事情升级成为国事,属于非法,符合“始祸者”的标准。看到这里大家都明白了,人嘴两张皮,事情摆在那里,看你怎么说了,国君说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

既然国君已认定了赵鞅是“始祸者”,那么范氏和中行氏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出兵攻打赵氏了。

范氏、中行氏VS赵氏,实力二比一,按照以往的经验,赵氏很有可能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是这样,今天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姓赵的子孙后代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