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代的加速齿轮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提出一个问题,魏国是怎么强大起来的?通用的答案一定是李悝变法。但事实上是么?

百度上给出的李悝的生卒年月是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395年,六十岁的寿命不算长,但也超过当时的平均寿命了,文侯继位的年代是公元前424年,这个时候李悝三十岁,吴起十五岁左右。

李悝变法的年代没有具体给出,但可以推算一下。李悝变法的时候已经担任魏国的相国(实名相邦,后来史书因为避讳刘邦改为相国),以前一个人能做到这个职位是想都不敢想的,尤其是一介草民、一介布衣,但是在战国这个时代是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只要你够努力,只要你有实力。

当时魏国的牛人是很多的,吴起想了一辈子都没坐上这把相国的大靠背椅,李悝能坐上去也是凭借实力以及一定的特长和年龄,所以李悝当上相国的年龄应该在四十岁以后,更准确地说应该在五十岁左右。

李悝开始变法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03年左右,正好是三家分晋的时候,而魏国真正强大起来应该是在这之后,我的理由是魏国在公元前391年败楚师于大梁、榆关,并且占领了大梁,为之后的迁都大梁做好了准备,前面欺负欺负秦国、中山国并不能代表什么,一个人真正的强大是战胜更强大的敌人。

所以,李悝同志不仅是第一批布衣将相的创造者之一,而且还保持了一个很难打破的纪录,那就是变法者不流血的纪录。

当时的战国突出一个战字,年年要打仗,打仗就要花钱,花钱就得有钱,没钱就只有挨打的份儿。而此时,吴起已经对魏国的军队进行了改革。

春秋以前,没有出现常备兵,当时兵农合一,农民平时种地,战时应召入伍,战争结束了回家接着种地。随着战争的频繁,一次战争往往动员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兵力,一打起来就是好几年,要命的是还要保持部队的战斗力,保持经常性的训练,费了半天劲最后打败了那多郁闷。

所以吴起先生对魏国的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业军人。这些人只管打仗,不管种地,吴起先生继续发展自己的精兵路线,建立一支无坚不摧的军队,这就是传说中的魏武卒。

问题出来了,这么多的职业军人每天都要吃喝拉撒,这些费用谁来埋单?富国强兵不是一句空话,说明白了就一句话:没有钱是不行的!

这个问题抛给了李悝,谁让你是相国呢?没办法,那就变法吧,注意是变法,不是改革,这两个词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把国家比做一个人,现在这个人病了,治治还能活下去,你得给他打针,你还得哄着他喝苦药。如果改革就是喝药水的话,那么变法就是刮骨疗伤。

古往今来被称做改革家的人不少,敢自称变法者的寥寥可数,原因就在这儿。改革不成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变法不成功那就只有死路一条,有时候变法成功了活着的机会也不多。

下面看一下李悝变法的具体内容:

(1)废除世卿世禄。

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就是说,要剥夺那些世袭贵族无端享受的爵禄,将其颁赏给为国家立有功勋和做出贡献的人,以招徕四方的贤才。

(2)“作尽地力之教”,针对魏国地少人多的特点,发起对挖掘土地潜力的认识。

在国家授予农夫每户百亩土地的基础上,计算出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要求农民“治田勤谨”,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从而加强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

(3)实行平籴法。

针对个体小农易受天灾人祸的影响,而粮食投机商乘机操纵粮价,造成“谷贱伤农”或“谷贵伤民”的弊端,创行由国家平抑粮价的办法,丰年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荒年国家仍以平价出售粮食于民,这样,“取有余而补不足”,“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这实际上仍是为了稳定以个体小农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经济基础。

(4)制定《法经》,加强在专制主义统治基础之上的法制统治。

李悝所制《法经》今已不传,但从《晋书.刑法志》的记载可知,其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内容。李悝“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列《盗法》《贼法》为《法经》之首;其下《囚法》《捕法》讲劾捕“盗贼”的具体方法;《杂法》是惩治“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法律条文;《具法》是根据不同情况对违法者加重或减轻刑法的规定。据说,以后商鞅就是在接受了李悝的《法经》之后到秦国去辅助秦孝公实行变法的。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收到了明显成效。《汉书.食货志》记其行尽地力之教及平籴法之后“国以富强”。魏在战国初年长期占据中原霸主地位,是与李悝变法所造成的国力强盛直接相关的。

在李悝同志的影响下,魏国?代人民都爱上了法制这个东西,要说“法”是个什么东西,还真的很难说清楚,但它给人的实惠却是实实在在的,魏国强大了,人民富裕了,这就是法制社会带来的实惠。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