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 我的天下我做主(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1. 赵匡胤的心事

恭帝登基之后,按照周世宗的遗诏,赵匡胤与宰相范质、王溥同为顾命大臣,成为朝廷最高决策机构的核心人物。

赵匡胤改任归德节度使,仍担任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傅。他虽然不是首席顾命大臣,但他以顾命大臣的身份执掌全国禁军的最高指挥权,比那些文人宰辅们更具实力,真正是位极人臣、说一不二的人物。可以说,周朝的国柄,大半已攥在他的手里。

赵匡胤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他并没有飘飘然,时刻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在与范质、王溥一起谨慎地辅佐幼主处理军国大事的过程中,不露声色地培植自己的势力范围。

半年来,禁军中高级将领的人事安排,悄悄地发生了变动。

殿前司前四位实力将领依次是都点检赵匡胤、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侍卫司前五位实力将领依次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副都指挥使韩通、都虞侯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在京城的禁军两司将领,除了韩通,基本上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好友。

慕容延钊更是他儿时洛阳的旧友,可算是莫逆之交,现在又同殿为臣,过往更是密切,二人常常在一起密谈,至于谈些什么,外人不得而知,但有一条似乎可以肯定,绝不会是商议如何效忠后周王朝,否则,此后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事情。

在文臣方面,除了有足智多谋的赵普外,幕僚中还有王仁赡、楚昭辅、李处耘等一批智囊人物。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似乎是一个不甘居于人下之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残年将至,过了岁末,将要迎来一个新年。

显德六年腊月二十七日夜,天空浓云密布,朔风呼啸,鹅毛大雪不停地下,汴梁的大街小巷上积雪有半尺来厚,屋顶上、墙头上、树杈上,到处都是一片银装。大冷的天,人们都躲在屋里,围着火炉拉家常,或早早地钻进被窝里,做起了黄粱美梦。大街上几乎没有看见行人。

这时候,从保康门的小巷子里匆匆忙忙地走出两个人,当他们走近点检府邸大门口时,守门的卫兵正要上前拦阻,一看二人,连忙谦恭地道:“二位大人请进,点检在书房里相候。”

二人也不客气,迈步进了点检府,无需人带领,轻车熟路地走过七弯八拐的回廊,穿过后院,直接向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的书房走去。

书房里炉火熊熊,火旁烫了一壶老酒,桌子上放着的几碟小菜还在冒着热气,赵匡胤坐在火炉旁,用火筷轻轻地拨弄着火炉中的木炭,看情形,他是在等人,也在想心事。

忽然,门被推开了,进来了两个人,一个是赵普,一个是赵匡胤的弟弟匡义。赵匡胤向二人招招手,示意他们坐下,二人先脱去外套挂在衣架上,双双坐在小桌旁,赵匡胤提起火炉旁的酒壶,斟满了三杯酒,一人一杯,边喝酒边聊了起来。一直到天将拂晓,二人才离去,至于他们商量了一些什么,不得而知,但此后京城就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汴梁沉浸于一片节日的欢乐气氛之中,全城的官民都在尽情地庆祝这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张贴对联,爆竹声此起彼落,到处都是喜气洋洋。

大道上,两骑奔马风驰电掣驰向汴梁城。路人见两骑跑得如此急促,眼里露出惊异之色,暗自思忖,这个年恐怕又过不安宁了。马上的骑士,顾不得路人的惊恐神情,仍然是快马加鞭,从城北的新桥门入了汴梁,直向宫城驰去。

刚继位的恭帝宗训还是一个孩子,值此新春佳节,他也和同龄孩子一样,在一群太监、宫女的陪伴下,在后宫尽情地玩闹嬉戏。符太后坐在绣榻上,看着他们玩乐,十分惬意。

就在这个时候,宰相范质和王溥慌慌张张地跑进宫,向小皇上和皇后奏报重大军情,镇州、定州飞骑传书,北汉刘钧勾结辽兵,兴兵南侵,声势甚大,请朝廷发兵增援。

恭帝宗训,还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只晓得嘻嘻哈哈地玩耍,哪知道什么军国大事,符太后也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子,封皇后才一个多月便成了寡妇,哪里见过如此阵式?一时间,小皇上和皇太后都吓呆了。

范质是个文弱书生,不知道带兵打仗。他只晓得先皇在的时候,每逢打仗,都是叫赵匡胤带兵,而且赵匡胤打仗百战百胜,叫人放心。他急忙向符太后建议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智勇双全,勇冠三军,可命令他为统兵大元帅;副点检慕容延钊骁勇善战,是一员悍将,可以命令他为先锋;再命令各镇将军会合,一同北征。全国军队,统一归赵匡胤一人调遣。这样,定能打败来犯之敌。”

符太后什么都不懂,根本就发表不了意见,当然只能同意范质的意见。她立即代恭帝颁旨:

赵匡胤做统兵大元帅,慕容延钊为先锋,调度全国各镇兵马,会师北征。凡出征将士,统一归赵匡胤节制指挥。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