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 战火在北方燃烧(3)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3. 寇准为相

李沆走了,宰相的位子不能空着,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适时登台,他就是寇准。

寇准是华州下邽人,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常被戏称为“寇老西儿”。寇准十九岁考中进士,仕途比较顺利,为人豪爽,不拘小节,是个很有个性的人。

太宗朝,有一次在大殿奏事,寇准的话很不合太宗的心意,太宗愤然而起,欲离去,寇准竟不顾君臣礼仪,扯住太宗的衣服不让走,当着群臣之面,搞得非常尴尬。也许正是寇准的直率,使太宗比较信任他,在立太子等重大问题上,也征求他的意见。寇准支持太宗立襄王元侃为太子,又打消了对太宗的疑虑。所以说起来,赵恒能顺利地登上皇位,也有寇准的一份功劳。

赵恒这次任命的宰相有两人,一个是毕士安,一个就是寇准。

毕士安此前拜为参知政事,升职了,照例要入朝谢恩,当他入朝谢恩的时候,赵恒微笑着说:“别忙着谢恩啊!真正谢的时候未到咧!过段时间后,朕还要提拔你做宰相呢!”

毕士安听了心里当然高兴,但表面上不敢表露出来,只是一个劲地谢恩。

赵恒接着问道:“你做宰相时,谁可以与你一同为相?”

毕士安奏答道:“寇准,寇准兼资忠义,能断大事,臣实不及他。”

赵恒说道:“朕听得一些议论,说寇准这个人好刚使气,恐怕不好任用吧?”

毕士安又奏答道:“人们的议论是靠不住的。寇准是个忘身殉国、秉道嫉邪的人,所以平常一班人便不喜欢他。现在,内地的人民虽然蒙圣德涵养,成为顺民,但是北方的胡虏还是不曾服王化,屡屡侵扰边境。像寇准这样的人,正该任用!”

赵恒点点头,表示同意毕士安的意见。于是下诏,寇准与毕士安同时提拔为宰相。

4. 和、战之争

随着天气的转凉,北方也是草肥马壮,正是用兵的好时机,契丹主耶律隆绪与他的母亲萧太后亲自率三十万兵马,南下攻打大宋。

外敌入侵,北方的战火又在熊熊燃烧,边廷的告急文书再次如雪片般飞往京师。

契丹人大举来犯,大宋举国震惊,一片恐慌。

赵恒召开御前紧急会议,讨论御敌之策,会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寇准主张宣战,毕士安赞成议和,参政以下王钦若等人,有的主守,有的言和,众说不一,会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赵恒也是犹豫不决。

是战是和,后方还在举棋不定,而前方的战火已熊熊燃烧,契丹兵攻威虏、顺安军,都被宋军击退,转攻北平寨、保州,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赵恒听到前方捷报频传,这才稍稍放宽了心。

定州军传来捷报,王超在唐河击退虏兵;岢岚军传来捷报,高继勋力战却敌;瀛洲传来捷报,李延渥接仗获胜。

面对如此大好形势,有一个人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个人就是寇准,他认为,契丹兵东侵西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并不是真败,而是在搞武装侦察,恐吓宋廷。他建议朝廷迅速训练军队,命将领扼守要塞,与契丹决一雌雄。

赵恒口里虽然答应了,心中却是迟疑不决。

寇准退出之后,又接莫州都部署石普奏章,报称契丹主派使臣前来议和,并且还带来了王继忠的一份密表。

王继忠,就是前面说的朝廷以为他战死沙场,而他却被俘降敌的那个人。直到这时,宋朝君臣才知道王继忠没有死。

王继忠在密表中说,当年他孤军奋战,没有援兵,兵败被虏,即使死了也于事无补,故此苟且偷生。如今劝契丹主和萧太后与宋廷议和修好,各息兵争,以报皇恩。

赵恒阅罢密奏,召问宰相毕士安。毕士安本来就是议和派,当然建议赵恒同契丹人议和。赵恒认为敌人来势凶猛,凶悍无比,担心他们不同意议和。

毕士安说,过去也有契丹人降宋,据这些人说,契丹人虽然屡次入侵,但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背地里想退兵,又觉得很没有面子,这次他们倾全国之兵南侵,又恐人乘虚袭入他们的本土。因此,他认为,这次求和可能是实情。

赵恒下诏给石普,叫他告诉王继忠,就说宋朝同意议和。

王继忠又请求石普转奏皇上,请宋廷先派使臣到契丹。

赵恒命门祗侯使曹利用为使臣,前往契丹军议和。曹利用临行前,赵恒对他说:“契丹南来,不是求地,就是索贿,朕想关南之地久归中国,如果契丹人提出土地要求,坚决不答应,如果提出金钱的要求,可以酌量应允,汉朝时,曾用玉帛赐单于,这是有先例的。”

曹利用说:“臣此去,务求不辱君命,他们如果妄有所求,臣也不望生还。”

赵恒说:“你既然如此竭诚报国,朕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