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六 天书的闹剧(3)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3. 王钦若的歪点子

寇准成了地方官,王钦若升参知政事,出任知枢密院事。一个下,一个上。下去的明知有人从中捣鬼,却又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上来的春风得意,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一次简单的人事变动,似乎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因为宋朝的宰相变动太频繁了,好些人都是几上几下,做了几次宰相。然而,这一次却不同,这一次宰相的调整似乎预示着一个安定平稳的时代逐渐逝去,大宋多事之秋的开始。

寇准到陕州以后,一切倒还顺利。这一天,知益州张咏从成都回京述职,路过陕州。寇准出郊迎接,并设酒为他饯行,临别之时,寇准对张咏很客气地说:“君治蜀多年,政绩卓著,寇准敬慕得很,能将你治政的经验传授给我吗?”

“你也未免太谦虚了吧!”张咏话锋一转道,“不过,《霍光传》不可不读哟!”

寇准闻言,一时莫名其妙,只得答一声:“领教了!”

送走张咏之后,寇准立即取来《汉书·霍光传》,边读边想,不知张咏的话到底有何含意。忽然,《霍光传》中出现了“不学无术”之句,寇准顿时醒悟,不由笑了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张公说我,想必指的就是这句话了。”

过了一段时间,赵恒下诏,寇准调任知天雄军。契丹使臣经过大名,寇准设宴招待,来使笑着对寇准道:“你是宰相,德高望重,怎么不在中书省,却到这里来了呢?”

“我朝天子,由于朝廷无事,特地派我到这里来,掌管朝廷北大门的钥匙。”寇准机智地说,“你有什么疑问吗?一并提出来。”

契丹使臣哑口无言。

寇准被罢相,贬出了京城,王旦也继任宰相了,赵恒心里却很不痛快,越想越觉得窝囊,越想越觉得澶渊之盟是他平生的奇耻大辱,整日里闷闷不乐。

王钦若最会揣摩赵恒的心事,他知道皇上心中的郁闷之气从何而来,也知道赵恒无心打仗,便故意对赵恒说:“陛下如果想雪耻,可以再次发兵,夺回燕云十六州。”

赵恒哪里还敢与契丹作战,便借口说河北的百姓刚刚脱离兵祸,他不想让百姓再受战争之苦,问王钦若有没有其他好办法。

王钦若顺水推舟地说:“那就只有封禅,因为封禅才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那是不可行的啊!”赵恒说,“自古封禅,先要有祥瑞之兆,或是建立了很大的功勋,才会封禅。”

王钦若又奏道:“祥瑞当然是不容易得到,但古往今来的祥瑞有多少是真的呢?前代载在史书上的种种祥瑞都是人力制造的。只要人主尊信崇奉,诏告天下,大力推崇,那和真的祥瑞有什么区别?”

王钦若见赵恒心有所动,又补充说:“陛下认为最大的祥瑞河图、洛书就一定是天降的吗?其实那只不过是前代圣人以神道为名,假造出来,教化天下罢了。”

王钦若的话,显然是要诱使赵恒人为地创造条件进行封禅。赵恒虽然心有所动,但还是有些犹豫不决,担心宰相王旦会反对。

“王相那里我去做工作。”王钦若说,“只要我把陛下的意思告诉他,他不会反对的。”

赵恒低头思忖了半天,终于还是点头同意了。

赵恒作为一国之君,怎么这样没脑子,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造假呢?这都是一个“名”字在作怪,赵恒虽然为一朝天子,他仍然想出名,而且不是一般的出名,是要青史留名,因为太祖皇帝开创大宋天下,统一了中国南方,太有名了,太宗皇帝虽然稍逊于太祖,但毕竟也收复了漳、泉二州,吴越之地,消灭了北汉。而他在开辟疆域方面,可以说是未建寸功,御驾亲征到澶州,却与契丹签订了引为奇耻大辱的“澶渊之盟”,他真的想洗刷城下之盟的耻辱。

赵恒为何不选择其他方式洗刷心中的耻辱,偏偏要选封禅这件事呢?这得要说说什么是封禅。

封禅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东夷人对自然山川的崇拜,是一种原始的祭天仪式,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上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在东岳泰山筑土为坛,祭天叫“封”,目的是为报天之功;在泰山下的小山如梁父山、云云山、亭亭山等辟场祭地,称为“禅”,目的是报地之功。为什么封禅活动非要不可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群山之中,泰山最高,离天最近,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那儿去祭天,表示受命于天。

泰山封禅不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同时还是皇帝向天下昭示国家繁荣昌盛、天下太平的景象,进而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这就是中国古代帝王之所以热衷于泰山封禅的原因。

秦始皇是第一个到泰山封禅的封建帝王,他当了三年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东封泰山的活动。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到泰山封禅,是封禅次数最多的封建帝王。

关于封禅,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首次提出应具备三个条件:一、必须一统天下;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三、必须有祥瑞不断?现。

泰山封禅,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帝王都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

王钦若正是抓住了赵恒的心理,极力建议封禅。但是,当时根本就没有封禅的条件,他就出了一个造假的歪点子。

正是由于赵恒的这一历史性的点头,宋朝的历史多了一段荒唐的黑色幽默。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