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关于学风问题,这是胡耀邦很早就深有感触并十分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当时所说的学风,实质上就是思想路线问题。他在理论动态组和其他有关场合多次讲这个问题。1978年7月9日,他在理论动态组会议上提出,要写一篇《学习做理论工作的一年》的文章,在《理论动态》创刊一周年(1978年7月15日)时发表。
这篇文章要按照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中的基本观点,阐明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工作、什么是理论家,结合我们的实践,加以发挥。由于时间太紧,人手又少,理论动态组没有及时安排,这篇文章没有写成。在1978年7月15日,《理论动态》一周年时,发表的是韩树英的《“一分为二”是普遍现象》的文章。
1978年11月28日,胡耀邦在中央党校三部第一期学员结业会上讲话。这个班是理论班,学员都是思想理论战线上来的干部。胡耀邦的讲话很大一部分是介绍正在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的情况,特别是讲了为天安门事件平反、推倒上海的“一月风暴”、为彭德怀和陶铸平反等十件拨乱反正的大事。在这个讲话的最后部分,胡耀邦讲了理论工作问题。他结合实际简要地讲了什么叫理论、什么叫理论工作、什么叫理论家。他在讲完这些问题后说:“我提议了好多次,说理论工作要讲这三条ABC,提议我们《理论动态》写这个问题,没写出来。”③这实际上是对我们没有及时写出这篇文章的批评。理论动态组立即开会研究撰写这样一篇文章的问题,决定由我来承担这一项任务。我将手头的事尽快办完,于12月4日开始考虑撰写这篇文章。12月12日写出了初稿,题目是:《理论工作的ABC》,立即打印,13日下午印出,于12月14日将打印稿送胡耀邦审阅,同时送理论研究室主任吴江和其他有关同志。吴江立即阅看后写了如下评语:
写得清楚。一个问题不求写深,写得清楚也不容易。是分析式而不是下结论式。略有修改。
吴江 十四日
胡耀邦于15日批回初稿,将题目改为《打开理论工作的广阔天地》,在文字上作了多处修改,并给陈维仁写了如下批语:
老陈:
这篇东西,写得很好。我用心地加一点工。请即排出印出来,多请几个人看看。20号发表。并同报社先联系一下,请他们及时转载。并可说是我的意见。
胡 12月15日
胡耀邦在此稿开头一段的末尾加了如下一段话:
有的同志往往对基本道理或基本常识不太注意,甚至认为不值得多说。其实,我们有些同志恰恰是在一些普通常识上犯了错误。这一点,毛主席对我们的教导是非常之多的。
在文章中间,胡耀邦作了多处修改,并加了如下一句:
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将要冒出来的新问题、新课题是非常之多的,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对这篇文章,胡耀邦倾注了很多心血。下面,将我这几天的日记抄录如下,从中可见其情形。
12月15日
耀邦同志批回稿件,连夜修改(下午同王、力讨论修改了一遍)。
12月16日
一早送印刷所排清样,上午取回清样。
即送耀邦同志。
12月17日星期日
耀邦电话通知提了修改意见,继续改动了一下。
12月18日
又来意见,作了修改。
12月19日
上午参加×××追悼会,后到京西宾馆,耀邦定了稿(经王若水修改)。
下午与陈维仁、王聚武又通了一遍即送印刷所。(最后定稿)排出清样正式付印,并送人民日报。
从我的日记可以看出,1978年12月14日到19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2月18日到22日),胡耀邦每天都过问《打开理论工作的广阔天地》这篇文稿,不断提出修改意见。同时,我们也将稿送请《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若水,理论部何匡、汪子嵩,以及其他有关同志,请他们阅改提出意见。12月19日上午,我和陈维仁一起,去八宝山参加了一个追悼会后,即赴京西宾馆胡耀邦的房间。我们进去时,胡耀邦正伏在墙角的一张桌子上(开着台灯)戴着老花眼镜,专心致志地审阅修改那篇稿件。见我们进来。他招手示意我们坐下,一句话也没说。王若水比我们先到,也坐在一旁静候。我们三个人坐在那里,一句话也没有讲,房间里有一种宁静而紧张工作的气氛。过了一会儿,胡耀邦已将稿看完,他摘下眼镜,转过身来,说了几句肯定这篇文稿的话后,又提出一些问题,同我们商量,王若水也讲了一些意见。最后胡耀邦说,这个稿大体上就这样定了,你们回去再根据刚才讲的意见,仔细抠一遍。我和陈维仁回党校以后,如日记上写的那样,下午和王聚武一起,三个人认真抠了一遍,最后定了稿,送印厂正式付印。同时,将定稿送人民日报社的同志。
《打开理论工作的广阔天地》这篇文章,在《理论动态》第104期刊出,时间是1978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于12月22日在第一版下部以本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公开发表。《光明日报》也在这一天的第一版下部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同时刊登。这是两报的又一次协同行动。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