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4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季友心知肚明,告诉莒子:“如果遣返庆父,必有好礼重谢!”莒子贪心不足,果然给庆父下达逐客令。
    
    庆父虎落平阳,只得出走。路遇公子奚斯从齐国回来,奚斯与庆父交好,庆父希望他能回鲁国帮自己求情。奚斯重情重义,表示愿意一试。要知道,庆父现在是头号反贼,而奚斯要在风口浪尖上给他求情,真是够有胆量。不过,季友一口回绝:“造反无理,不杀不行!”奚斯只好踏上传话的路途,可是这等坏消息着实难以对好友启齿。于是,他也不敲门,也不按门铃,直接在庆父暂住地的门口大哭。庆父听到之后长叹一口气,知道无力回天,命不久矣,于是在院中的大树上上吊而死。
    
    庆父本人的故事结束了。因季友有两定鲁君之功,所以鲁僖公拜他为上卿。并遂季友之意,以公孙敖继庆父之后,为孟孙氏。庆父字仲,后人以字为氏,本应为仲孙氏,因忌讳庆父之恶,改为孟。以公孙兹继叔牙之后,为叔孙氏。季友后人则为季孙氏。于是,季、孟、叔三家鼎足而立,并执鲁政,史称“三桓”。季友极力辅佐鲁僖公励精图治,富国强民,使鲁国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季友也因此奠定了季孙家族的执政地位,开创了鲁国“三桓”为政的政治局面。三桓互相矛盾又有共同利益,对鲁国的历史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郑国的七穆跟鲁国三桓的情况差不多分别是郑穆公的七个儿子,分别是子罕、子驷、子良、子国、子游、子印、子丰。七穆是春秋时代列国世卿政治的典型代表之一,它的兴起反映了春秋时代中原世卿大族在历史舞台上的一般规律。七穆在国内联合垄断国家政权,并世代承袭之。他们以长幼顺序为原则确定卿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执政卿位传递的秩序。七穆各家族即围绕这一秩序展开了斗争与联合。同时,春秋的霸政格局给予郑国的外部压力,决定了国君在政权中的凝聚和支撑作用;子展、子皮、子产等忠于国君的名臣积极压制私家势力的发展,维护七穆各氏家族间的团结,从而七穆团结对外,以他们的外交智慧为郑国的生存和独立争取并创造空间。当霸政无存时,国内的矛盾激化,最终世卿政治趋向衰落;而由世卿政治造成的土地集中和政权集中于少数强家之手的结果,为战国时代的新型国家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晋国的栾氏家族、郄氏家族,胥氏家族,原氏家族,范氏家族,荀氏家族等都是大家族,都是作为晋国的大官发迹的,因为传统的制度有世袭制度,还有重家族的观念,就很快发展起来。不但在朝廷掌握着大权,在家族内部也形成了一套政治体系,这跟当时家族观念是有很多关系的。历史上就有辛俞志随栾氏,礼抗君命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栾氏连续几代在晋国做卿大夫,执掌国政,势大根深,形成了一股不小的私人势力。公元前552年,栾盈因为和同僚范氏及晋平公的矛盾激化而叛逃齐国,当时有不少故旧部下相追随。史书记载,栾盈叛逃时,晋国发布公告说:“不要跟随栾氏,要跟随君主。不跟随君主的将处以死刑!”栾氏的故旧之臣辛俞准备追随栾盈,出逃时被抓获押送给平公,平公问他:“国家已经发布了命令,你为什么要明知故犯?”辛俞回答说:“我是遵从国令的,怎能说我违犯了国令?公告明白地要求人们跟随君主。我听说:‘三世事大夫之家,以君对待。’自我的祖父起,因为无大功于国家,只好属归栾氏,至今已经三代,我因而不敢不以君主对待栾氏。公告说‘不跟随君主的将处以死刑’,我怎么敢连死也不顾地背叛君主,以烦扰施刑的司寇呢?”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另类党争(5)
    
    晋平公听了辛俞的话顿消怒色,他答应给辛俞以厚禄,请其留在自己身边,辛俞回答说:“我已经说过,栾氏就是我的君主。我如果话一说完就食言背叛,又怎么能臣事君主呢?”晋平公见难以说服辛俞,就打发他任便行事。
    
    辛俞要跟随栾盈出逃,本是国家法令明确禁止的行为,晋平公无疑要严加处罚,但经过他的一番辩护,反而得到了晋平公的敬佩和赦免,这不仅是因为辛俞的自我辩护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更为主要的,是他在辩护中内含着对于君主至死不渝的尽忠态度,他把这种态度化成了机智的应对,于婉转客气中显示了做臣子的凛然大义,真正赢得了平公的敬佩。平公作为一国君主,极希望国中臣民能有如同辛俞那样事君至死的忠臣之风,即使他能发现辛俞辩护中的悖理之处,也宁可不去揭穿,为了维护一个忠臣的形象,张扬忠君之礼的神圣,他认可了辛俞的辩护。传统礼义观念是辛俞保护自己的一张盾牌,也是栾氏家族、郄氏家族,胥氏家族,原氏家族,范氏家族等家族掌握权势的一种文化或者说是理念上的根基。
    
    楚国的昭氏家族、屈氏家族、景氏家族都是大族。其中以屈氏最为出众,一直长盛不衰。屈氏的发迹源于血统,与楚王有着直接的而又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在奴隶社会里血缘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这个血缘关系就不能成为贵族。占了血统的便宜就算是楚王的亲戚,自然成了历代楚王倚重的重点人选。加上屈氏家族人才辈出,像屈瑕、屈重、屈完、屈御寇、屈建、屈大心、屈固、屈匄、屈原这样的能人层出不穷,文治武功,作为政治要员始终掌握着楚国命运。
    
    孔子、老子、墨子等大学者,都对贵族政治深恶痛觉,他们大力倡导所有的人都应该平等。自春秋初年,到战国末年,国家主义发达,加上阶级利益的观念化十分严重,各国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竞相招揽人才以强大国家势力。各国的上相大将,如秦国的商鞅、范睢;燕国的剧辛、乐毅;赵国的廉颇、蔺相如等,没有一个不是从遥远的贫贱民族来到的但是都得到了君主的重用。而各国贵族中贤良的人,如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等,他们也常常能够纡尊降贵、放弃自己的特权,与这些人才结为好朋友。到了秦国吞并六国以后,废除了封建制度,设置郡县,将那些才智勇力出众的人都迁徙到咸阳。汉高帝继承了这一做法,将齐国的大姓田姓以及楚国的昭姓、屈姓、景姓等众多大家族迁徙到关中。从此以后贵族势力开始走向衰败,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