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8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有这三个原因,才使得唐朝中叶形成了党祸。其事迹首尾。下面将依次详细说明。
    
    
    第四章 唐朝庙堂里的暗战(4)
    
    第二节 矛盾开始
    
    
    牛李结怨始于李吉甫。
    
    李吉甫的家族是名门望族。接着家族的声望李吉甫三入朝廷,两次拜相,是中唐时期比较有识见、有学问的宰相。他的父李栖筠,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在当时名望显重。唐德宗在位的时候,李吉甫就拼接门荫人仕担任太常博士。由于工作成绩出色,当时任宰相的李泌、窦参都很器重他,所以青年才俊李吉甫官升的很快。
    
    不过到了后来,陆贽当了宰相,觉得李吉甫跟前任宰相走的太近,就把他贬为明州当官去了。这在封建社会是常有的事儿,也亏得李吉甫氏族出身,有荣辱不惊的气度。去了偏远山区照样努力工作。
    
    陆贽绝对不会想到,他清除异己,打击、排斥李吉甫,三年后,同样的遭遇会落到他的头上。陆贽因遭到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的构陷排挤,也被逐出朝廷,贬为忠州别驾。更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神使鬼差,他会落到李吉甫的手下。裴延龄为了继续打击和暗害陆贽,便起用李吉甫为忠州刺史,给李吉甫报复陆贽、出口恶气的机会。
    
    就在大家都在等着看好戏的时候。李吉甫却把陆贽当作宰相来尊重,且与他推心置腹地交往共处。陆贽也确实给他出了不少力。二人合作很有政绩。
    
    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即位,李吉甫二次入朝,一直在偏远山区工作远离政治中心的李吉甫被唐宪宗一眼看中,而后不断升官,政治才能也就由此得到充分的发挥。
    
    元和二年(807年)正月,李吉甫首次拜相。拜相当政以后,李吉甫更坚决主张削弱藩镇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藩镇军阀割据是早在宦官干政前的唐朝第一大毒瘤。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就是唐代历史的转折点,乱前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乱后的唐朝则进入了衰落阶段,并最终走向了灭亡。安史之乱中“安”、“史”指的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他们都是少数民族将领,又都是唐朝的节度使。
    
    节度使最早设置于唐睿宗景云二年,目的是以固定的军区设置来加强唐朝的防御力量。节度使起初具有管理镇内军需调度和营田事务的权力,后来逐渐集军事、民事、财权于一身,并兼管地方事务,权力甚大。到玄宗晚年,更以一人充任多镇节度使,并将大部分兵力布置在节度使地区。当时全国兵员总数为57万,而边兵竟有49万之多,中央兵力空虚,地方武力坐大,给节度使发动叛乱创造了条件。
    
    而就在此时,宦官的把手伸向了军权。并扶持李亨于宁夏灵武即位,是为肃宗。这是宦官公开的夺权行为,从此宦官干政成为唐朝第二毒瘤。
    
    在唐朝内部发生权力更迭的同时,安禄山集团内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乾元二年三月,部将史思明又将安庆绪杀死,自称大燕皇帝。上元二年三月,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出现的内讧,为唐军平叛创造了有利条件。肃宗即位后,一边任命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平叛,收复失地,另一方面又迅速从河西、北庭、安西节度使处调兵增援。此外,肃宗还向回纥、于阗、西域等少数民族政权借兵,参加战斗。在叛军的控制区,如河北等地,由于叛军的残暴统治,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安、史的统治。在唐官军和地方百姓的双重打击下,宝应元年,安史叛军已经穷途末路。当年正月,史朝义逃往范阳,守将不予接纳,遂自杀。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得以平定。
    
    安史之乱,唐朝几乎动员了全部兵力,消耗了大部分的国力,自此以后,唐朝的国力再没有恢复到天宝年间的水平。战争期间,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流离失所,经济损失严重,土地大量荒芜。东都洛阳遭到毁灭性破坏,城中居民被屠杀殆尽,建筑多毁于战火。回纥等少数民族军队在助剿的同时,也大肆抢掠,增加了人民的苦难。肃宗在借兵之时就与回纥统治者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官员归唐朝,金银财宝、老百姓皆归回纥。”这使得回纥的抢掠更加有恃无恐。安史之乱最大的消极影响就是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割据长期存在于唐朝后期,节度使拥兵自重,互相攻击,使得中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导致唐朝一步步走向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是因为参与平叛的各位将领,几乎都被唐朝政府授以节度使之名,并在内地广泛建立大军区,使节度使制度得以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实行,这就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条件。此外,参与叛乱的大部分将领、士兵依然存在,他们虽然投降了,但割据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而朝廷没有力量消灭他们,就只能安抚他们,期望他们能改过自新。
    
    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也就不难理解李吉甫为什么坚决主张削弱藩镇势力了。就在这个时候,海节度使李錡反叛之心已日益暴露,李吉甫便劝宪宗把他调迁至中央控制起来。但是,朝廷派使者去召调了三次,李锜都抗命不从,并于该年十月发兵攻掠州县,杀戮刺史、县令,公然叛乱。李吉甫主张坚决平定叛乱,并征调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