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但是,这个上谕对战事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老百姓依然袖手旁观。而且,只要有机会,便去捞上一把。史料中记载的所谓圆明园周围的"匪",其实有些人就是周围的"民",他们总算有了发财的机会,他们怎能轻易放过?至于这是皇家园林,至于这是民族屈辱,至于这是英法罪恶,他们是不会在乎的,因为皇上过去就没怎么在乎他们。
一个腐朽的政权必然失去民心,即便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刻,也难获得人民的支持。而且,一个靠谎言维持的政府,在动员人民的时候,依然不会把真相告诉人民,于是便越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只能孤军奋战。
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占领天津,直逼北京。中国军队不堪一击,节节败退,咸丰皇帝惊慌失措,一面派人赴天津与英法联军议和,一面令僧格林沁率部退守通州,保卫北京。
谈判的结果令英法非常满意,因为双方终于达成一致,中国方面终于同意英法各派1000步兵、炮兵和骑兵,随同两位中国特使进京,向中国皇帝递交国书。然而,当双方开始签字的时候,英法发现,中国的两位特使代表不了皇帝,他们无权在协议上签字,他们谈判的目的只是拖延时间,以便让僧格林沁调集兵马,保卫北京。
于是,英法感到自己受了欺骗,他们对中国人的诚信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人视外交为儿戏,未免无礼、奸诈、幼稚。于是,谈判桌上得不到的,只能用炮火说话。1860年9月,英法联军不准备再浪费时间了,他们开始向通州进发,逼近北京。
其实,所有的问题在那次谈判中都应该告一段落了,因为所有的条款中国都予以接受,不平等的条约也认了,不想开放的地方也同意了,不该赔的款子也愿意掏出来了,可为什么达成的协议却无法签字呢?还是那个老问题,至高无上的大清皇帝咸丰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洋夷的使节不是跪拜着向他递交国书。
但是,面对耀武扬威的英法联军,咸丰皇帝又怕得要命。在英法联军前往通州的路上,英国特使额尔金差不多每天都能接到满清政府的照会,请求他们停止前进,恢复谈判。9月14日,英法联军在距离通州不远一个小村子驻扎下来,然后派外交官巴夏礼和威妥玛率领一批外交人员、随军记者、军人计39人,前往通州,拜会清廷派来的钦差大臣,展开新一轮的谈判。然而,9月18日,事态突变,因为英国外交官巴夏礼的傲慢无礼,清军统帅僧格林沁拘捕了巴夏礼以及他的随行人员,战争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升级了。
9月21日,清军25000人,英法4000人,在通州和北京之间的八里桥展开会战。清军的骑兵占据绝对优势,把英法联军团团围住,希望一举歼灭。然而,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封闭落后的弊端暴露无遗,清军的火绳枪、大刀、长矛和弓箭,在英法联军的大炮面前,溃不成军,死亡惨重。僧格林沁无奈退到安定门、得胜门以外。至此,北京城完全暴露在了英法联军的枪口之下。咸丰皇帝惊慌失措,"仓皇北巡",他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圆明园,经长春园东大门,直奔热河。不知此时的咸丰心中是否想起南唐李煜的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此刻,这首词可谓咸丰皇帝的真实写照。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