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引子(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包惠僧出席了一大。他们代表着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旅日七个地方的53名党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选举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党的中央局领导机构,陈独秀为书记。

会后,中央局派人发展党员,健全组织。张申府、刘清扬受党的委派,利用去欧洲工作之便,发展周恩来为党员,周恩来又发展来欧考察的旧滇军将领朱德为党员。全国党员人数很快达到500名。

中国共产党一大后,党成立了开展职工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在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其中尤以省港大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斗争激烈,影响最大,给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深感中国国民党已经日趋腐败,认识到要革命必须改弦易辙,争取苏联的援助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教训中也认识到,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如果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就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孙中山的广州大元帅府,控制了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和广东中部地区,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由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及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地反对外国侵略和军阀势力,在中国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孙中山在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象征,是团结的重要对象。

由于国共两党都有彼此合作的要求和需要,经过两党协商,决定实行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即跨党以改造国民党。

1924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由孙中山主持,有165人参加了大会,其中包括了李大钊、谭平山、林祖涵(伯渠)、张国焘、瞿秋白、毛泽东等20多名共产党党员。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十名共产党员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为委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国民党中央党部,还有一些共产党员担任了重要职务,谭平山任组织部长,林祖涵任农民部长,毛泽东任宣传部代部长。

国共合作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苏联的援助下,孙中山决定在广州黄埔岛上的旧军事学校的地址上创办陆军军官学校,通称为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总理,任命粤军参谋长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红军将领加伦等人被聘为顾问。廖仲恺写信给在欧洲留学的周恩来,邀请他回国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叶剑英、聂荣臻等共产党员则担任了教官。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革命军校,旨在建立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第一期学员共有645人,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约60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著名将领的徐向前、陈赓、左权、蒋先云、许继慎、周士第、蔡升熙、宣侠父都是黄埔一期生。林彪、许光达、罗瑞卿也都毕业于黄埔军校及其分校,国民党军队的重要将领出身于黄埔的人就更多了,如杜聿明、胡宗南等名将都是一期生,陈诚则是黄埔一期生的炮兵教官。出身黄埔军校的军官构成了国民党军队的核心集团——黄埔系。

在周恩来等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的努力下,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使黄埔军校充满朝气蓬勃的革命气象。黄埔岛上,响彻着军校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黄埔学生还在学习期间,就参加了镇压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初战告捷,显示了这支新式军队的强大战斗力。接着,黄埔学生军在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带领下,进行东征。棉湖之战中,叛军陈炯明林虎部队向黄埔学生军猛扑,形势危急。陈赓临危而出,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