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相信自己(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人类应该找出通往内心之路,彻底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生而为人,不能就像垃圾一样消失在历史中就算了,而是应该了解自己的命运,坦然面对生命有限的事实 并拯救自己的灵魂。

节录自《行刑前的沉默片刻》,因惹·卡尔特斯着

亲爱的隐形人老板:

从我开始写信给你,几个礼拜一晃就这么过去了,虽然你一直和我保持距离,也不做任何响应,但我可以感受得出来,你在我身边时,内心是很激动的。这是我首度发现,事实上你对我所说的那些事很感兴趣,你也觉得很受用,所以,你其实很仔细在看我的信呢!

这让我更想继续写下去。

我曾经和你分享过,每个人都必须详细分析自己的生活现况、愿望、才华、目标以及他真正的热情所在。我也跟你提过,为了让这项自我分析更真实,我们应该克服所有障碍,例如潜意识中的恐惧就是。

谈到这里,倒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们必须克服的最大障碍,其实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而我在前几封信里也提过,我们的性格在童年时期开始打造,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在纸上写字、作画的则是周遭的人:父母、兄弟姊妹、叔伯、师长 。

不久前,我读了一篇文章,让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是德列佛森(T Dethlefsen)和达克(R Dahlke)在他们合着的《生命中的危机时刻》一书中,模拟一个四岁的孩子所写下的日记:

“星期四,早上八点十分:我把古龙水翻倒在地毯上,味道很好闻。妈咪很生气,不可以玩古龙水。

早上八点四十五分:我把打火机丢进咖啡里,被打了一顿。

早上九点:我去厨房。但是被赶了出来。不可以去厨房。

早上九点十五分:我去爹地工作的房间。又被赶了出来。不可以去爹地工作的房间。

早上九点半:我把柜子的钥匙拿下来玩。后来妈咪找不到钥匙,我也找不到。妈咪气得对我大吼大叫。

早上十点:我找到一只红色色笔。我拿笔在地毯上乱画。不可以。

早上十点二十分:我拿起毛线钩针,把它弄弯了。另外一支被我插在沙发上。不可以玩毛线钩针。

早上十一点:我该喝牛奶了。可是,我只想喝水!我用力大哭,结果被揍了。

早上十一点半:我把香烟折断了。里面有烟草。不可以碰奇怪的东西。

早上十一点四十五分:我跟在围墙下的蜈蚣后面。我还发现了胭脂虫。好好玩。可是我不可以玩虫。

中午十二点十五分:我吃了便便。味道很特别。可是我不可以吃便便。

中午十二点半:我把吃下去的色拉都吐出来。吞不下去嘛。可是,我不可以把东西吐出来。

下午一点十五分:午睡时间。我睡不着。我爬起来坐在床单上。好冷。不可以让自己觉得冷。

下午二点:我想了又想。我发现什么事都不可以做。既然这样,一个人活着要干嘛?”

根据李贝罗(L Ribeiro)博士表示,一群美国科学家曾经做了一项研究,主题是儿童一天内听到的话语。他们发现,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八岁为止,每天平均会听到三十五个“不”!很糟糕,对吧?或许,这些孩子不断听了许多“不行”和“不可以”之后,自然而然也会以为尝试、玩耍、冒险,甚至尽情生活,都是不被允许的。

我并不是说教孩子守规矩是不对的。只是,如果“不”这个字变成了如时钟的滴答声般的自然反应,完全不顾孩子身而为人应该体验世界的权利,如此下去,孩子们会渐渐失去敏锐度,无法与他人做情感交流,也没办法倾听、分享、冒险以及尝试新的经验。

除了一大堆“不”之外,在教育的过程中,还有更多其它不恰当的表达方式,虽然说话者常常是好意:“你很好”“你不好”“你好漂亮”“你好丑”“你像个小圆球”“你像个大衣橱”“你像个洋娃娃”“你长得像野兽”“你是个小公主”“你简直像废物”“你跟你爷爷一样”“你将是这个家里最优秀的律师”“你以后一定是个花花公子”“你以后一定没出息” 甚至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那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