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陈建翔:轻松解冲突,悄然化矛盾(1)

关灯 护眼    字体:

书籍目录 章节列表 下一章




陈建翔简介:教育专家。199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研究员,家庭教育专业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家教新主张》《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父性教育四堂必修课》《他们影响了一亿家庭》《教育哲学对话》《有一种美,叫教育——教育美学思想录》等。

你的孩子也是越大越不听话吗?

家长的“强理”会给孩子造成哪些伤害?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

孩子犯了错误是否马上就需解决?

家长怎样才能摆脱自己的“恶婆婆”形象?

亲子冲突最好以何办法解决?

……

陈建翔老师是科班出身的教育家,在教育前沿阵地耕耘劳作多年,边教学,边科研,边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请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的——

记者: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同感:孩子长到八九岁,突然变了,变得不认识、不好管了。这是为什么呢?

陈建翔:孩子小时候,我们是把他们当做完全不能自理、没有生活知识、不具备独立人格的婴幼儿来“养”的。我们像养小猫、小狗一样养孩子、疼孩子、宠孩子,把孩子看做自己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跟孩子不分你我。孩子到了八九岁,突然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敢对家长说不,敢与家长对着干了。这是孩子成长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我们的家长一时没能醒悟、适应过来,还想让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于是,双方便有了冲突,家长开始抱怨:这孩子怎么越大越不听话、越大越不可爱了呢?

记者:家长对孩子横加指责、不停地抱怨,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陈建翔:孩子不听话,不与家长配合,学习成绩又不理想,家长就开始絮叨、责备,心情越来越坏。原来生孩子的时候是个圆脸,养着养着就把自己的脸养成了长脸,耷拉着,没有一丝微笑,天天都是生气,生气。孩子看着家长愁眉苦脸的样子,自然就会得到一种暗示:我是一个坏孩子,我让家长失望了,我是家长的一块心病,一个包袱。

我曾打比方说,现在的孩子接受的批评、责备太多了,被泼的冷水太多了,就好比他的心里有一团柴火,这团柴火长年累月都被泼冷水,老是处在湿柴火的状态——当然就燃烧不起来,对任何事物都失去了热情。古训“哀莫大于心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试想想,一堆经常被泼冷水的柴火,它怎么燃烧呢?它不仅燃烧不了,还会把烧火的人熏得眼泪汪汪,呛得咳嗽不止,怎能不让烧火人气上加气、恨上加恨呢?

家长与孩子的冲突,就是这样由不理解、不宽容引起的。家长指责孩子不听话,孩子抱怨家长爱唠叨,双方各执一词,冲突不断升级,甚至演变成两代人之间无休无止的战争。这种战争,很像是一种说不清、道不白的宿命,一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宿命。然而,这是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稀里糊涂地都会成为这种战争的牺牲品。

记者:我们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时时刻刻用眼睛盯着、用手揉着孩子,孩子被揉的时间长了会怎样?

陈建翔:我经常打比方说,讲道理和揉面有相同的道理,面揉得太多了,就容易成死疙瘩。我们做馒头、包饺子都少不了要和面、揉面。要想揉面效果好,重要的一环就是当面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把面放一会儿,搭上一条湿毛巾,让面醒一醒,我们叫做醒面。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这个场景用来比喻今天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我觉得,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光揉不醒,两只手不停地揉,没有片刻醒面的工夫。

我接触过这样一个孩子,他来参加我们训练营的时候,已经是初三的孩子了,人高马大的,但是,他的妈妈形影不离地跟着他。当时,我问他妈,为什么要这样紧跟儿子?她说,我放心不下。为了这个孩子,我都辞职了,成为一个全职家教,天天跟着儿子。

我说,你盯来盯去实际上孩子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为你一盯,孩子的空间就小了,你盯得越紧,孩子的空间就越小。孩子的成长需要自己去创造,你给孩子的空间有多大,孩子飞行的能力就有多强。你这样天天盯着、揉着孩子,不给孩子“醒面”的功夫,孩子会成为一个毫无朝气的“死疙瘩”的。

记者:孩子和家长发生冲突,受伤最厉害的为什么总是孩子?

陈建翔:大多数的成年人,我把他们归纳为左脑人;大多数的孩子,我把他们归纳为右脑人。我把右脑叫做哲学脑、智慧脑,我把左脑叫做经济脑、小聪明脑。左脑不是没有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有限度的;右脑看起来比较笨,呆呆傻傻的,但是它储藏着大智慧。这种大智慧却不太擅长用语?来表达;左脑是负责语言的,左脑人特别会用语言来表达。

右脑人跟左脑人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是孩子跟家长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不会表达,不会说话,我们成年人太会表达,太会说了。大多数时候,我们过分地滥用了语言的力量,造成了孩子对我们的反感和厌倦。

很多家长“训”孩子,无非是想教育孩子,但实际上每一次说教都是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的,白白地给自己添堵,给孩子添堵。所以,我想,作为成年人,我们的语言系统非常发达,但是,越发达,越要慎用语言,因为用得不好就容易伤害孩子。跟孩子的交流一定要设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孩子的自尊心,伤到这个底线,教育就变成了非教育,甚至反教育。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看来,应说可怜天下孩子心才对。我们父母“训”孩子,起码我们还能够比较充分地、比较主动地表达我们的意愿,甚至当我们做得不好、做得不对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强词夺理;孩子没有这个特权,孩子总是处于被批评、被责备的地位。许多孩子在家长的严厉管束下,处境非常可怜:他们没有成长的自由,没有平等的权利,没有抗争的力量,没有分辩的机会,没有拒绝的余地。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受了委屈,到哪儿去发泄?如果憋着,肯定会出毛病;如果转移给别的孩子,这叫做黑色能量的转移,会造成孩子反社会。

所以,当我们跟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时刻都要有这方面的警觉:是不是滥用了一些天然的优势,是不是把自己的习惯、自己的行为方式强套给孩子了?我们不能欺负了孩子还让他有苦无处诉。

记者:家长都爱对孩子指指点点,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陈建翔:中国家长都信奉“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改不了”的传统家教理念。我们敏锐地、犀利地看着孩子身上的每一点瑕疵,随时随地都想加以批评。

我认为,我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太多了(这是与赞扬、表扬相比较而言的)!而其中,绝大多数的批评都是没有必要的。



书籍目录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