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陈建翔:轻松解冲突,悄然化矛盾(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有50%的批评属于絮叨。就是“习惯性批评”。批评孩子的话,翻过来、掉过去,总是那么几句车轱辘话,没什么新鲜的。家长多说一遍,孩子多一分反感。对于这样的批评,我建议“压缩”成一个月,至多一个星期说一次为好。

有30%的批评属于抱怨。就是孩子没有完全做好,但不是故意没有做好,比如考试没有得满分,钢琴比赛没有得名次,家钥匙弄丢了,等等。我们不满意,有怨气,于是就开批。在这种情况里面,孩子的过失中往往有家长的责任,抱怨孩子是不公平的。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该做的,是实际地帮助孩子,为孩子做点什么,而不是一味抱怨。

有10%的批评属于迁怒。家长工作不顺利,在单位受了点气,跟爱人闹了矛盾,等等,就找个什么理由,把孩子当做“出气筒”,用批评孩子发泄怒气。

有5%的批评属于“敲打”。就是“警告性批评”。本来孩子做得不错,应该受表扬,但家长为了不使孩子骄傲自满,便“正话反说”,给孩子一番不应有的批评。

还有3%的批评,实属莫名其妙。

去掉上述98%的批评,只剩下2%的批评是合理的、有教育意义的。

换句话说,在我们平时批评孩子的100句话里,有98句是可以免开尊口的。如果真能那样,中国孩子就幸福啦!

采访感言

陈建翔老师是对亲子冲突深有研究的教育家,他对亲子冲突的成因、危害及应对策略都有自己的独特精辟的见解。看了他对亲子冲突的解答,反思我们以往的“强理”,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对有理说不出、有理不能辨的孩子有一种怜悯之心。

亲子冲突没有胜利者,亲子冲突的最大受害者往往是孩子,这是没有疑义的,众人认可的。虽然访谈中没有提到,但很多家长都有同感:亲子冲突,不止家长有“强理”的一面,孩子也有“强理”的一面。孩子无理取闹,强迫家长去做他们无法办到的事,这是许多家长焦头烂额,非常发憷的事情。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怪孩子,但也不能全怪孩子。孩子之所以变成不通情理、强词夺理的人,跟以往所受的错误教育不无关系。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不知道什么是讲理,什么是相互理解、沟通、谅解,长大后,他们会学着家长的“凶”模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问题的症结。

这个时候,“亡羊补牢”已是非常被动、非常难办——家长这种可怜的地位也许就这么定了,永难再翻身了。这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怪现象,也从反面向我们的家长再次提了个醒:从小开始,家长们就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文明礼貌行为,避免粗暴言语、过激行为,避免强词夺理、以势压人。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温馨、民主的环境里,没有负面生活的影响,长大以后自然就难以成为野蛮无理的人。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