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孙云晓:孩子是在同伴交往中长大成熟的(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有一个故事让我至今难忘。宁夏有一个男孩子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全国中学生化学大赛第一名,物理大赛第三名,被保送到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但是,谁都想不到,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个学生被判了有期徒刑11年。

怎么回事呢?我给这个学生起个化名叫王西,他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他没有朋友。从小学到中学,放了学就回家,回家就学习,上了大学基本上也没有什么朋友。到了大三的时候,他感到没有朋友的日子是很难过下去的,他想一定要交上朋友,就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

后来,这个同学听到一些议论,说两个小伙子为什么总黏到一块儿?他觉得紧张了,就不想这么黏糊了,慢慢地开始疏远这个王西。王西很难过,劝他说,我们两个不能分开。那个同学坚决不理他。王西认为,我对你这么好,你却对我这么绝情,我要对你采取报复行为。

怎么报复呢?他是学化学的,就去搞了一种剧毒的化学品--铊,把它投到同学的牛奶杯里。

一个宿舍住的同学,当然不可能有防备了,这同学喝了,反应剧烈。这个王西还算良心未泯,一看同伴这么惨,就赶快打个车送他去医院。在医生的追问之下,他被迫承认了他投的是什么东西。经过抢救,这个同学没有死,但住院治疗一年,花的钱是6万多。一年后,这个同学出院了,就告他。北京海淀法院一审理,非常简单,故意杀人罪,判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

王西的父母一听这结果,晕了过去。他们不理解,这么努力学习的孩子,怎么会发展到故意杀人?后来他们悟出来了,就是忽略了这孩子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忽略了孩子的交友需求。

采访感言

这是第二篇有关独生子女交友的访谈。虽然,两位知名教育专家都已谈得很多、很好,让我们对孩子交友的问题有大致清晰的认识了,但是,这个问题仍还有很多可探讨、可深究、可挖掘的地方:这不是一两本书,一两个人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长期关注、不断深究的问题。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就不主张孩子轻易交朋友。他觉得孩子交友后,没有学到什么有益的东西,反而感染了一身的坏毛病。那些整天和同伴呆在一起的人,长大后都没什么出息。他的孩子与同伴玩得不多,长大后却很有出息,这是很令人费解的事情。

教育界经常会出现一些完全不同的观点。至于到底哪种家教观更适合自己的孩子,到底该怎么有批判地吸收这些教育家的观点,这是摆在我们每个家长面前的难题。时代不同,孩子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当然不同。由此可推出:只要适合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人生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就是好的、成功的;反之,就不能算是好的、成功的。迷信谁都是有可能出问题的。只有把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考虑周到了,才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