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孙云晓:孩子是在同伴交往中长大成熟的(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孙云晓简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出版个人专著30余部,较有代表性的教育著作有《好父母好方法》《好孩子好习惯》《我的家怎么了》《孙云晓教育作品集》等。

为什么孩子越大同伴对他的吸引力越大?

同伴交往对孩子的成长有何价值和意义?

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有地位差异吗?

孩子们的交往较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呢?

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交友?

孩子间交友应注意哪些原则?

……

孙云晓老师是紧跟时代、紧跟孩子、紧跟变革的家教专家。他的心永远那么年轻,什么时候都能走进孩子,理解孩子,这就使他的家教理论永远都那么贴近家庭的生活现实。下面请看他是怎么回答有关孩子交友问题的--

记者:为什么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同伴对他们的影响会胜过父母对他们的影响?

孙云晓:我们大家都发现,一般孩子在10岁以前会非常听父母的话,父母说这件衣服漂亮,他们就会觉得这件衣服漂亮。但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特别是上了中学以后,一般父母就会发现,这个时候,同伴对孩子的影响就慢慢胜过父母的影响:妈妈说这件衣服好看,同伴说这衣服俗,俗不可耐,孩子马上就会附和同伴的意见,不再喜欢这件衣服。这种现象就叫群体社会化。群体社会化一定是在同伴的交往中实现的,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受群体社会化的影响呢?那是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他们只能跟随父母,依赖父母,听从父母的指挥。孩子长大一点后,渐渐开始脱离父母的视线,跟同伴在一起的时间多了起来。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从单个的家庭走出来的,他们彼此见面,不由自主地都会有一种孤独感、恐惧感,都希望尽快得到同伴的接纳、认同,并在同伴中确立自己的地位、作用。一个孩子若老是和同伴作对,会被同伴排斥、抛弃。孩子若被同伴抛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失意感,心里会充满焦虑。所以,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总是希望自己在同伴中拥有比较好的印象。一旦有了同伴的认同、接纳、欣赏,孩子心里就会有一种安全感、成就感、满足感,干什么都心情愉快、舒畅。否则,孩子就会郁郁寡欢,干什么都觉得没劲、提不起精神。

记者:同伴交往对孩子的吸引力在哪里?对他们的成长有何价值和意义?

孙云晓:同伴交往,因为他们的年龄相近,知识、阅历、心智发展水平相近,所以他们在一起,会有很多相同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一下子就能找到共同的话题。你看孩子们见面,不需要介绍,不需要名片,只要拥有一点相同的气息,马上就能走到一起,找到心灵的共鸣。这是父母无法给予他们的享受,所以,孩子天生“爱扎堆”。

一家一户的孩子,若没有同伴间的交往、磨合,很容易成为“窝里横”,养成撒泼、耍赖、蛮横不讲理的脾气。但是,若是同伴在一起,情况就会大为改观:因为大家的年龄相同、家庭地位相同,谁都没有指挥、驾驭别人的权利,所以彼此都得谦让点、忍耐点、替别人多想点。

同伴交往不仅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能使孩子改掉各自身上的“小霸王”脾气,为他们情绪、情感、个性的良性发展提供可能,还能为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基础。所以,父母应尊重他们交友的权利,为他们交友提供方便。

记者:同伴交往对孩子如此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同伴交往不加重视,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孙云晓:很多父母都跟孩子说过相同的话: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可以不管。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认识。我知道学习成绩好,考一个高分对孩子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我做了30多年的教育,我有一个感受,没有朋友的孩子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不会交往的孩子比他的学业失败还要严重。如果一个孩子跟同伴的关系是和谐的,朋友是多的,他就容易成长得好;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朋友,或者和朋友的关系是紧张的,那么他就可能发生问题,有很多的危机可能将伴随着他。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