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術語討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寫一本關於佛教的書,就要處理許多關於術語的選擇。

首先是梵文和巴利文的問題。通常會用這兩種古代語言擇一表達佛教術語(儘管也有以其他亞洲語言書寫的古代佛教文本),而有些書寫佛教相關著作的作者,從頭到尾只會選擇一種語言。但我不這麼做,原因我稍後解釋。

本書首先以大篇幅談論的佛教重要概念是「無我」,上座部佛教比大乘佛教更強調這個概念。前者以巴利文書寫,所以本書中的「無我」,是選擇巴利文的「anatta」,而非梵文的「anatman」。但本書處理的第二個佛教重要概念「空」,在大乘傳統中獲得更多重視,因此這個術語本書採用梵文「sunyata」來指稱。還有些重要術語在兩大傳統中都獲得顯著重視,但剛好是以梵文形式大行其道,特別是涅槃「nirvana」和佛法「dharma」(而不是巴利文的「nibbana」和「dhamma」),所以這些術語本書選擇梵文的版本。

然而,若以這個方式來決定使用梵文或巴利文,就得面對邊緣情況,也就是兩大傳統都沒有特別強調的術語。我不會一一詳述我做出每個選擇的理由,免得你覺得乏味。而且在某些情況下,我索性就丟擲銅板來決定。

關於「經」,要用梵文的「sutra」還是巴利文的「sutta」?對於這個問題,我兩種都用,主要取決於所討論的文本跟大乘佛教還是上座部佛教的關係較為密切。但是這個問題比較不是出現在正文中,而是在注釋。因為正文中,我傾向使用「論述」一詞。原因之一是,我認為在某些圈子中,「sutra」一詞意指詩歌或反思,而非論證。總的來說,我所關注的是佛教文本中的論證部分。這些可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論證(也就是一一定義所有術語,並清楚說明論證中的每一步驟),而是直接提出心理學或哲學上的命題,然後再給出支持的理由。而這些命題就是本書的核心。

最後,我在書中大量使用了「開悟」一詞。事實上,即便普遍將之譯為開悟的古代術語,使用「覺醒」會是更精確的翻譯。這個詞是「佛陀」(被喚醒的人)和菩提樹(據說佛陀是在這棵樹下大徹大悟的)此樹名的基礎。由於佛教觀點認為,我們日常生活所身處的幻想,是某種夢中世界,而我在本書一開始也接受了這個想法,因此覺醒當然會是較具吸引力的翻譯。

然而,儘管這個譯名有隱喻上的適切性,但佛教的覺醒不僅僅涉及到「醒來」,還有真正的「啟蒙」,也就是通常艱辛地理解到關於這個世界難以捉摸的真理。恰巧,啟蒙一詞也有另一個相關維度,它標誌著西方對理性分析做出決定性轉變的時代。考慮到這本書對佛教世界觀的論點,或至少是其自然主義的部分,以那個時代發出的哲學和科學的光芒來看,用啟蒙一詞來指稱開悟,是很有道理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