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未来的国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娶大陆新娘的举动才得到了回报。那就是:为他提供了一个位于海峡对岸的、方便的避难所。我们并不知道,埃玛在这件事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根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记载,埃玛很可能是独自前往诺曼底的,并没有与她的孩子和丈夫同行。

从结果来看,埃塞列德在外流亡的时间极其之短。就在他抵达诺曼底的几周内,取代了他的斯韦恩王突然驾崩。因此,到底由谁来继承其王位,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林肯郡驻扎的维京军队立即宣布,他们支持斯韦恩十几岁的儿子继位。英格兰本土贵族则决定再给埃塞列德一次机会,并派出使节邀他回国。然而,后者的邀请并不是无条件的。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所述,他们宣布(其中一条道出了他们对埃塞列德昔日统治最严厉的指控):“再没有哪位君主能够像他们合法的君主一样受到他们那么多的爱戴了。如果比起过去来说,他能更公正地治理这个国家,那就再好不过了。”

此时的埃塞列德没有任何谈判资本,自然全盘接受了所有的条款。他承诺,如果子民接受他回来,“他将成为他们仁慈的君王,将会纠正他们所深恶痛绝的每个错误,并宽恕他们犯下的所有罪行”。为了表示他的真诚,埃塞列德之子——年轻的虔信者爱德华——陪同传达国王承诺的使者一同返回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对此记载道:“一份完整的友好协议就此达成,双方都言之凿凿,许下了誓言。”《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同时补充道,不久以后,埃塞列德本人穿过英吉利海峡归国,受到了英格兰子民的热烈欢迎。就在这一片团结一致的氛围中,国王也取得了他有生以来最辉煌的一次军事胜利。他带兵攻入林肯郡,成功驱逐了此处的丹麦人。9

然而,丹麦人刚一离开,英格兰内部的合作氛围就立刻荡然无存。埃塞列德很快也故态复萌。仅在国王回国一年后,新的一轮杀戮再次在朝廷上演。如以往一样,这次杀戮正是由忠于他的掠夺者埃德里克所精心策划的。然而,国王试图削弱其政敌的努力只不过加剧了分裂:他在第一次婚姻中所生下的长子埃德蒙(Edmund)成了反对派的领袖。1015年9月,英格兰再度陷入完全的混乱之中。埃塞列德患病,而埃德蒙这一公认的王储则掀起了叛乱。也正是在这一时刻,在新王克努特(Cnut)的带领下,维京人卷土重来。

今天的人们或许只会记得这一则克努特的逸事。这个故事最初出现在12世纪。在这个故事里,克努特坐在岸边,趾高气扬地命令海浪,让它不要打湿他。不幸的是,这个故事使人们觉得克努特是一个可笑的人物,而这一点远非事实。“你满怀着愤怒,克努特,你召集了手持红盾的勇士在海上待命。”一位当时的挪威诗人这样歌咏道。他在诗中描绘了克努特于1015年入侵英格兰的情景:“王子啊,随着你一路进军,沿途住宅和房屋全被烧毁了,而你还只是个年轻人。”此前一年,当克努特被迫逃离英国回到斯堪的纳维亚时,他已经表现出了他对于英格兰人不忠的失望。途中,他在桑威奇(Sandwich)停留。他在此处卸下了他父亲所扣押的人质,并下令砍去他们的双手,割掉他们的耳朵和鼻子。10

当克努特于1015年重返英格兰时,那场血腥的英格兰王位之争还没有结束。它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翌年4月,英格兰还因为内部的敌对状态而处于瘫痪状态。埃塞列德之死最终为埃德蒙继位之路扫清了障碍。在此后的6个月里,新王一直在英勇地抵御敌人的进攻。(这样看来,后世称其为“刚勇者埃德蒙”[Edmund Ironside]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战争接连爆发,而丹麦人大多是这些战役中的输家。然而,到了战斗的最后,英格兰人抵抗丹麦人的大业再度因为背叛而受到了威胁。实际上,掠夺者埃德里克从一开始便抓住时机,投靠了克努特。1016年,战争大势似乎要发生逆转。因此,他重新回到了埃德蒙一方。然而,1016年10月,就在两军于埃塞克斯激战正酣之时,埃德里克却再次叛逃到了维京人那边。这一背叛为维京人带来了决定性的胜利。同年11月,埃德蒙驾崩,死因可能是战斗所遗留下来的伤。他的死使得所有休战谈判就此停止,英格兰人夺取胜利的希望也荡然无存。王冠易主,克努特称王。自此,英格兰历史上又多了一位来自丹麦的国王。

在这一系列充满戏剧性的事件之中,年轻的虔信者爱德华并没有找到崭露头角的机会。从他在父亲埃塞列德回归英格兰的谈判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可以猜想,他在这些年间一直逗留在英格兰。可以确定的是,后来的斯堪的纳维亚传说中有关他的故事并不可信。在传说中,他与同父异母的兄弟埃德蒙并肩作战,在某一次战斗中,他几乎把克努特劈成两半。(此时,爱德华仍不足13岁。)11随着克努特的胜利,爱德华及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不得不再次逃亡国外。1014年的肢解人质事件无疑已经证明,新国王克努特不可能大发慈悲。不过,爱德华是幸运的。他设法在1016年圣诞节前穿过英吉利海峡,并回到了诺曼底。其弟阿尔弗雷德和妹妹戈达吉富可能也与之同行。他们仓促避祸的明智之处很快显现出来。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就在其统治的初期,克努特开始对其潜在的政敌进行清算。此前,5个与爱德华同父异母的兄长都已经死了。而在丹麦人到来之后,唯一的幸存者埃德威格(Eadwig)也被这位来自丹麦的英格兰国王杀死。与此同时,克努特将所有可能怀有二心的英格兰贵族也一并处死了。带有一丝令人不快的满足感,《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指出,掠夺者埃德里克也在被处决的名单之中。12

然而,在这场大屠杀中,有一位非常显眼的幸存者:爱德华的母亲埃玛。她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维护了英格兰新政权的稳定。《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对此解释道,克努特“下令迎娶已故国王埃塞列德的遗孀为妻”。听起来,埃玛似乎并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不久之后,一位诺曼编年史家随手写道,埃玛是克努特于伦敦作战时被俘获的。然而,埃玛本人后来所叙述的却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她暗示,在埃塞列德死后,自己已经回到了诺曼底,是克努特用承诺和礼物把她请回了不列颠。在接下来的叙述当中,我们会看到,埃玛的话要么是半真半假,要么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虽然我们完全有理由对其说法表示怀疑,但无论埃玛和克努特是如何结婚的,是否出于埃玛的自愿,埃玛还是第二次成了英格兰的王后。克努特王朝因而获得了某种连续性,但在这一过程中,埃玛也放弃了自己的孩子们,任由他们过着隔海流亡的生活。13

在这个时候,我们很难跟进我们的主人公虔信者爱德华的状况。这一点不难理解:当时,很少有人会对一个刚刚十几岁的小男孩产生任何兴趣。看起来,爱德华的前途也是一片黯淡。直到后来,当爱德华出人意料地成为英格兰国王后,一些诺曼著述者才似乎突然间对回顾他的青年时代产生了兴趣。例如,他们记述道,在圣旺德里耶(St Wandrille)修道院,爱德华和他的弟弟阿尔弗雷德受到了诺曼底公爵理查二世的热烈欢迎,“他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儿子般慷慨地抚养。在公爵活着的时候,二人一直生活在诺曼底,并受到隆重的礼遇”。14

虽然这一记述本身很可能是真的,但我们也有必要指出,没有证据表明,理查采取过任何特别的举动,来维护他的英格兰外甥们的利益。(例如,二人显然没有得到任何封地。)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一定是故意的。他们认为,在他的妹妹埃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