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 丹麦人袭来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克努特绝不可能是因为年老而去世的。与他同时代的编年史家认为,1016年,征服了英格兰的克努特还是个年轻人。当代史学家们据此推算,他应当生于10世纪90年代。因此,当这位国王于1035年秋去世时,他大概也只有40岁(根据一份13世纪的斯堪的纳维亚史料,当时的他已经37岁了)。按瑞米耶日的威廉所述,他在去世之前已经重病了很久。1035年,克努特王给位于多塞特(Dorset)的舍伯恩(Sherborne)修道院僧侣签发了一份证书,而这份文件也能够部分证明瑞米耶日的说法。在这份证书当中,他要求僧侣们每天祈祷,帮助他死后进入天国。11月12日,国王死于距舍伯恩仅有15英里的沙夫茨伯里(Shaftesbury)。1

克努特不但有维京人的血统,而且他征战多年,双手早已沾满鲜血。这样一来,我们不禁会感到有些奇怪:他为何会担心自己死后无法进入天堂,而不是担心自己无法进入瓦尔哈拉殿堂(Valhalla)①?但事实上,早在两代人之前,丹麦王室就已经转变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克努特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洗礼(其教名为兰伯特[Lambert])。前文所述的那个关于国王与海浪的故事,最初并不是为了说明克努特是如何地愚蠢,而是为了证明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无法阻止潮水上涨后,浑身湿漉漉的克努特显然稍觉扫兴。“去让世人知道吧!”他说道,“王权虚无且毫无价值。除去上帝以外,没有哪个君主是名副其实的。只有上帝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让天空、大地和海洋遵守永恒的法则。”2

事实上,克努特正是因其表达虔诚的夸张方式而声名远播。在以维京人一贯的方式征服了英格兰并清除了他的对手后,克努特王开始试图使其臣民信服,他的统治具有合法性。这就意味着,当务之急是要证明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例如,1027年,克努特亲自前往罗马朝圣。他也试图平复在占领的过程中对当地人造成的伤痛:他重新安葬了惨遭杀害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埃尔夫赫亚克(Ælfheah),把他的尸骨从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迁到坎特伯雷的一个新的圣地里;在他的对手刚勇者埃德蒙被击败的战场遗址上,他建立了一座教堂;他还前往位于格拉斯顿伯里(Glastonbury)的埃德蒙坟墓祭扫,献上绣着孔雀图的斗篷,并表达他对这位国王的追忆。克努特频频用昂贵物品作为封赏,这也帮助他在海内外取得了好名声。对于从国王那里获赠精美书籍一事,沙特尔主教(bishop of Chartres)在信中写道:“我们一看到您寄来的礼物,便因您的智识与信仰而感到惊讶……我们曾听说,您是一位信仰异教的王子,可是到了现在,我们才知道您不仅是一个基督徒,更是一个愿为上帝的仆人们慷慨捐赠的人。”3

因此,当克努特死后,他最终被安葬在温切斯特的老教堂(Old Minster),得以与圣斯威森(St Swithin)、英格兰及威塞克斯诸先王的遗骸为邻。正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所言,克努特统治了近20年之久。其统治之所以堪称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努力遵循和维护英格兰传统的结果。现在看起来,就是一些算在克努特名下的新事物,也根本算不得创新。例如,有人认为,是他率先推行了独立的常备军制度。他从斯堪的纳维亚新引入了一批勇士,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了“御卫”(housecarl)。但若经详查,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与其英格兰前辈所保有的亲兵并无不同。克努特招募了一批领取报酬的丹麦人船员,并拥有一支常备的舰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努特的确拥有一支常备军。然而,这也只是照搬仓促王埃塞列德的做法而已。早在1012年,埃塞列德就已经组建了一支海上常备军。他还设立新税,以平衡开销。这两位国王的做法唯一的区别在于,埃塞列德所建立的舰队的规模更加庞大。4

无论如何,克努特都决意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格兰君主。事实上,他的统治已经深刻改变了英格兰社会。更确切地说,如果向前追溯的话,早在他征服英格兰的动荡时期,英格兰社会就已经改天换地。

11世纪的英格兰社会阶层众多。据我们所知,11世纪末的英格兰已经约有200万人口,而且鉴于人口数目在不断上升的事实,这个世纪初的英格兰人口数一定比这个数字要少。5从根本上讲,我们可以将英格兰人口划分为自由民和非自由民两类。

许多关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著作都没有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尽管如此,在此时的英格兰,奴隶在其总人口中占比超过了10%。6 在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奴隶制是相当普遍的。奴隶贩卖和出口是当时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自9世纪起,维京人就已经成了从事奴隶贸易的主力军。他们发动战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抓捕年轻男性和女性,并将其作为商品加以销售。这些人主要被卖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本土,也常被卖给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商人。英格兰是维京人主要的狩猎场之一。从德文(Devon)、威尔士或诺森伯里亚沿海地区绑架的人口,最终很可能被贩卖到沙漠地区,在炎炎烈日下为哈里发(caliph)建造宫殿,其中的女性也有可能会成为苏丹哈来姆(harem)②中的成员。7

从当时的记载判断,在英格兰,奴隶也被当作苦役和性工具。男性奴隶一般被用作农奴。10世纪末,在一段非常著名的描述当中,恩舍姆(Eynsham)修道院院长阿尔弗里克(Ælfric)大致描述了农奴们的生活状况。在他的笔下,一位没有人身自由的庄稼汉张口说道:


我要在黎明时出发,赶着牛下地干活。不管冬天的天气怎样严酷,我都得先给它们套上犁。我怕我的主人,从不敢躲在家偷懒。但在给耕牛上好轭、固定好犁铧和犁刀之后,我得干上一整天,必须耕出至少1英亩(1英亩约合4047平方米)的田……我必须把牛槽填满干草、饮牛、拉牛出去排粪。天啊,天啊,这活好累。是的,非常累,就因为我不是一个自由民。8

这个庄稼汉当然有理由惧怕他的主人。奴隶们都被视作牲口,而且还会遭到与牲口同等的惩罚,或者被打上烙印,或者被阉割。如果是男性,他们可能会被打死;如果是女性,则可能会被烧死。9女奴的用处不尽相同。无疑,许多女奴会成为女佣或挤奶工,但一些资料显示,购买女奴也是为了满足性需求。11世纪初,就在克努特征服英格兰前不久,伍斯特主教伍尔夫斯坦(bishop Wulfstan of Worcester)曾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布道词,痛斥英格兰人所犯下的多种罪恶。他指出,某些英格兰人:


合伙出钱买女人,轮流与其发生关系,犯下流罪过。他们就像狗那样不惧怕肮脏。之后他们便再出价,将这一上帝的造物卖到异国他乡,使其落入陌生人之手。10

在奴隶之上的,是剩下约90%的自由民。这类人中的绝大多数可以被归类为最下层的“刻尔”(ceorl,也称churl)。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将其直接翻译为农民。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以种地为生,而且大多拥有自己的土地。在英格兰的某些地区,这些人更加不自由,因为当地的领主已经开始将他们视作佃农。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为领主服劳役。但刻尔与农奴不同,他们并不是某个人的财产。

在刻尔之上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