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6 戈德温家族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1052年,戈德温伯爵以一种强硬的姿态回来了。在描述伯爵回归之后的英格兰时,《爱德华王传》称:“英格兰朝野上下都沉浸在极度的喜悦之中。”尽管这一描述是如此地言之凿凿(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刻意的担保),我们可以打赌,在那个秋天,虔信者爱德华很可能并不开心。他的仇敌们都拿回了昔日被剥夺的财产与权力:戈德温和他的儿子们重新当上了伯爵,伊迪丝则重新回到她的居所,并恢复了她在后宫中的地位。而亲爱德华的一派此时却流亡海外。一些人随着主教罗贝尔回到了诺曼底,其他人则逃往苏格兰,为一个名叫麦克白(Macbeth)的人效命。到了这一年的圣诞节(此时,英格兰遭遇了一场极具破坏性的暴风雨),国王终于有了庆祝的理由。这年年末时,有消息传来。这个消息是,在从耶路撒冷朝圣回来的路上,戈德温嗜杀的长子斯韦恩死在了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他的死意味着爱德华的亲属——曾短暂持有戈德温在威塞克斯的伯爵之位的乌达——可以得到米德兰西部的一小块领地作为补偿。而爱德华的诺曼朋友——曾于9月出逃国外的伦敦主教威廉——这时也“因为具有美好的品德”而获准回国。1但是,对手的这些让步只是强调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国王不再拥有最终的人事任命权,甚至失去了选择朋友的自由。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爱德华不得不接受新的坎特伯雷大主教人选。

据《爱德华王传》记载,虔信者爱德华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人。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他像是个肮脏世界中的天使,热衷于展现他是如何勤勉地践行基督教信仰的。”《爱德华王传》告诉我们,在爱德华统治期间,他常会谦逊地与僧侣以及修道院院长交谈。他也会温和而专注地听弥撒,十分慷慨地布施,甚至每天在宫廷中向贫弱者施舍食物。在本书的其他部分,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位国王既能够看到神的启示,也能创造神迹。他能用触碰治好瘰疬或颈部结核(“国王触摸便能治好的疾病”)。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样,《爱德华王传》也声称,虔信者过着禁欲的生活,以此表明他对上帝的奉献。2

《爱德华王传》中描述了国王重建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过程,进一步说明了国王对宗教事业的热忱。正如作者所描述的那样,威斯敏斯特此前一直是一个无足轻重且贫困不堪的宗教社区,只能接纳少量的僧侣。然而,在爱德华的庇护之下,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到了13世纪中叶,爱德华所修建的教堂已经被拆除重建了。但考古发掘表明,这一时期所重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不列颠群岛最大、欧洲第三大的教堂。自然,它是依照当时刚开始流行于诺曼底的罗马式风格修建的。在布局和设计上,它同瑞米耶日的新教堂非常相似。当然,两栋建筑间的联系源自瑞米耶日的罗贝尔。在爱德华主政的最初10年里,他就提出建议,要求建立威斯敏斯特教堂(时间可能在罗贝尔逃走前)。而且,他提出这一建议的时间可能相当早。这是因为,尽管这一工程规模庞大,但到了1066年国王去世时,这座新教堂几乎就要竣工了。3

爱德华建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理由,可能同诺曼底公爵或权贵建造教堂的理由一样复杂。虔诚之心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爱德华王传》解释说,国王之所以深深为这座教堂所吸引,是因为他对圣彼得特别虔诚。但与此同时,即便是《爱德华王传》的作者也不得不承认,让他沉迷于此的应该还有其他的理由。书中,威斯敏斯特被描述成了一个令人愉快的去处。这里为绿色而肥沃的田野环绕。它靠近伦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方便坐船前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这里装卸货物。这些特点不仅对于僧侣来说十分重要,对爱德华个人而言也同样如此,因为这就好似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宫殿一般。而如今,这里正是威斯敏斯特议会的所在地。换句话说,国王建立的是一座王家教堂与宫殿的建筑综合体,与诺曼底公爵们所打造的那种建筑复合体非常相似。而与当时已经存在于温切斯特的、具有同等地位的英式建筑相比,这座建筑却有很多不同之处。温切斯特一度是西撒克逊王国的中心,但后来被丹麦人占领了。那里也是克努特和哈撒克努特被埋葬的地方。在于1052年去世之前,爱德华的母亲埃玛也曾长期栖身于此。她死后也被埋葬在这里的老教堂。我们有理由猜测,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在死后,虔信者都不想与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产生联系。正如《爱德华王传》所说明的那样,国王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希望自己死后能长眠于威斯敏斯特。4

至于《爱德华王传》中有关爱德华虔诚行为的其他记载,历史学家们则对它们持怀疑态度。他们持有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爱德华王传》正是有关国王的种种传说的蓝本,也正是由于这些传说,国王最终受封为圣徒。这些历史学家也十分中肯地指出,在《爱德华王传》一书当中的其他地方,特别是在描写爱德华与戈德温伯爵长期冲突的时候,《爱德华王传》用了不那么圣洁的词语来描绘爱德华,将他塑造成一个充满愤怒并试图复仇的形象。然而,现代人对这本书的记载充满怀疑的主要原因在于,《爱德华王传》是受王后伊迪丝所托而作。而出于其自身的原因,伊迪丝有理由希望其丈夫热衷于宗教的特点(特别是他所谓的守贞行为)得到强调。虽然《爱德华王传》的成书日期一直充满争议,但这本书显然成书于诺曼征服之后。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伊迪丝成功为爱德华诞下了王位继承人的话,诺曼征服很可能就不会发生。另一方面,如果是因为宗教上的顾虑,爱德华自己选择不与她行夫妻之事的话,那么伊迪丝就不该因为后来所发生的灾难而受到指责。5

然而,我们可以对于历史学家的这种怀疑提出两点反对意见。首先,如果爱德华的虔诚之心是后人虚构出来的,那么这个故事未免也显得太过完整,其细节也太过完善了;其次,虽然《爱德华王传》具体的成书日期仍有争议,但所有历史学家都同意,此书写于1065至1070年间。也就是说,这本书写于爱德华仍在世,或者人们对于他的记忆仍然很鲜活的时期。因此,如果人们能记起国王守贞的行为,那么他们也能记起国王到底有多虔诚。如果《爱德华王传》中的描绘与其现实中的形象差异过大(是一个空有其名的圣人)的话,人们必然不会把《爱德华王传》当真,或者只是把它当作一部不怀好意的讽刺作品。6

事实上,我们也能看到其他同时代的证据,足以证明《爱德华王传》中的描述并非胡编乱造,虔信者的确很虔诚。正如我们之前所见的那样,瑞米耶日的威廉相信,国王在1042年和平登基是神的旨意。而到了后来,《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编写者甚至想象了这一场景,即在国王死后,灵魂被天使带入了天堂。在爱德华逝世还不到10年的时候,诺曼底公爵威廉(那时已成为“征服者”)在一封给费康修道院院长的信中称爱德华为 “受到上帝祝福的先王、我的君主和亲戚”,并用金银为他制作了圣物匣。类似地,虽然我们可以怀疑,爱德华是否真的只凭触摸便可以治愈病人,但《爱德华王传》中有关他年轻时在诺曼底就开始做这种事的说法是相对可靠的。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段,法兰西国王也开始在僧侣和修道院院长的支持下以这种方式治病救人。最后,也有证据可以有力地证明,《爱德华王传》所宣称的那个故事是真的,爱德华确实喜欢与僧侣和修道院院长(特别是外国宗教人士)交往。1041年,与他一起横渡英吉利海峡并到达英格兰的四个人中,有三个是宗教人士。7

从这三个人的身份和职业可以看出,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