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前面已经谈到英国逐渐依靠谷物的进口,以供应这个“世界的工厂”。在这个时期,专门为外销生产小麦的重要地区有 3 个:第一个是美国的中西部和西部。农民进入大平原,并且用深犁和机械收割机割除这个地区的韧草。第一次东运的小麦只有 78 蒲式耳,于 1838 年到达芝加哥。但是南北战争以后,谷物的生产量大增。到了那个时候,铁路的修筑与不定期航行货船的出现,使得谷物出口海外愈来愈有利可图。
铁路向内陆延伸,最初引起了许多大规模小麦农场的成立,它们由流动的工资劳工耕作。不过在 19 世纪 80 年代,这些农场转盈为亏,为备有农耕机械的家庭经营农场所取代。蒸汽打谷机于 19 世纪 30 年代出现,机械收割机于 50 年代出现,而联合收割机于 80 年代出现。有了这些机器,有两个男人(如父与子)的家庭,便可以在 200 英亩大的农场上成功种植小麦。这些人不是为了生计而耕作的农夫,而是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购买生产工具,又将其产品卖给市场(Friedmann,1978)。
美国的小麦在欧洲的售价比欧洲本地小麦的售价低廉,引发了一场欧洲农民种植业的危机,使许多破产的农夫相率到新兴的南北美洲寻找出路。讽刺的是,他们所乘坐的去往美国的船,正是那些运小麦到欧洲而使他们破产的船。
德国东部的贵族地主阶级应付这次谷物危机的办法,是以流动的工资劳工取代其永久性的佃户劳工。在过去,这些佃户在贵族地主阶级的地产上工作,换取住一幢简陋小屋的权利、一小块为自己耕作的农地、其牛群可以吃草的牧地,以及一份收成。他们现在失去了这些权利,许多人于是向外移民(Walker,1964:184—190)。为了取代他们,德国东部的贵族地主阶级引进了季节性的波兰农业劳工,因为可以付他们低廉的工资。由贵族地主阶级所支持的政府政策把这些工资压得很低,以便抑制波兰人所拥有的独立农场在这个地区的发展(Weber,1979;Gerschenkron,1943)。
在 19 世纪 80 年代,阿根廷也变成世界上重要的小麦生产地区。1870 年它还由国外进口小麦,但是到了 19 世纪末,它已是世界上主要外销小麦的地区之一。从欧洲移民过来的殖民者、佃农和收割劳工将小麦种植区的前线往西推进,一直到达最低降雨量的界限。
西欧又得到了第三个小麦生产地区(俄国南部)的供应。南俄草原上的小麦,在 1831—1860 年的产量增加了 3 倍。90% 的南俄小麦都是由敖德萨港(Port of Odessa)出口。在那儿,世界价格开始为整个俄国(Lyashchenko,1949:367)订立标准。与欧洲俄国的其余地方相反的是,俄国草原发明了农业工资劳工的模式,在日渐以机器耕作的地产上,取代了农奴制。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