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2.有效实践的作用与价值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竟被推送上了热门。“小女孩儿上进心可真强啊。”我心说此话的同时点开了视频底下的留言:

“女孩子太要强不行的。”

“这样的女孩子以后可不好嫁。”

“现在就这样,以后会得抑郁症的。”

“女孩子太要强不会幸福。”

“你做妈妈的要多培养她做家务,培养她的柔。”

……

我一条条向下浏览,发现最主流的论调是“女孩子不可以要强”“要强不好嫁人”“太要强会得心理疾病”。这条视频让我看到了自己人生阅历的局限性,因为这些观点,竟然是我过去几十年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

我小时候也有过因为成绩不好暴哭的场面,更妄提学霸们了,这并不是一种稀奇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开始在内心设计目标与预期时,他就必然会尝到失落的滋味。对于一个习惯了做第一的人而言,考第二名就是输,无论别人觉得第二名是不是也值得羡慕。在奥运会的赛场上,每一位参赛者都可谓全世界最领先的运动员,但是也不乏得了银牌、铜牌落泪的人,他们的失落感不会比没进前三的人更弱,只会更强。正如人们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却鲜有人知晓乔戈里峰是第二高峰。虽然第一与第二差距甚微,但在人们心目中获得了完全不同的认知度。

正如我在第一章中所讲的,人需要强烈的存在感来明确自身的意义,而赢就是其中一种实现方式。这位母亲与下面的留言者说得也有道理,但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这位女孩的痛楚所在,之所以无法体会,也许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品尝过赢的滋味。对于那些家境优渥,送孩子上私校的父母,最担心的不是孩子太要强,而是孩子不要强。作为父母,在四五十岁的年龄能够给孩子带来丰裕的选择权,是因为他们相比自己的同龄人始终在赢,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企业老板、行业翘楚、企业高管、优质的投资者,所以才有资格拥有更多的资源,让下一代获得更好的教育。他们为孩子创造机会丰富的战场,让孩子寻找自己能赢的领域,谈起孩子对赢的渴望与热爱,脸上皆是欣赏,这个过程不分男女。

接受过应试教育的我们都明白,应试教育的赢家只能是极少数,因为衡量标准是非常单一的,那就是考试成绩,甚至单科成绩都不能代表什么,务必是综合成绩。长此以往,前十名由少数学生浮动性地轮流占据,中间段的孩子浑浑噩噩,最末尾的孩子自暴自弃。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单一衡量标准下,只能是最适应这个标准的人胜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成绩地位的垄断,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积极意志的马太效应。也就是说,越是靠前的人越喜爱赢,越能在正反馈当中强化自我的意识;越是靠后的人越是觉得无力,长此以往很容易自暴自弃,甚至会抹杀自己对其他方面的自信心,觉得自己事事不行。但是在精英私校,有着比普通公校更丰富的比赛种类,它更像社会,划分为不同的擅长领域,让孩子有了更多赢的机会。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体系不仅仅停留在成绩上,可能还有音乐、演讲、体育、艺术。就如同我们的社会一样,数学不好的人不耽误他做一个优秀的音乐家,英语不好的人不耽误他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当人们在机会充分流动的环境下,就能有更大的概率寻找到让自己赢的战场,去体验赢。当人们在胜利的实践中获得了尊严与意义的强烈感受,便会热爱胜利,相信自己在更多的战场上可以获得实践的胜利。

可惜的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从小没有机会挖掘自己的潜力,所以未曾赢过,始终在不适合自己的战场上挣扎,被动地尝试保全自己。对于孩子来说,其实不怕他想赢,心态的失衡只是特定年龄下自我调适经验缺乏所致,父母帮助他逐渐改善就好。怕的是他不知道什么是赢,怕的是他回避赢,怕的是他不敢争取赢。一个人不甘落后的欲望,本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能够驱动他创造机会,干成他在目前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力所不能及的事。视频中的小女孩家徒四壁,却聪明好强,如果她的情商能够得到父母的良好培养,自己的智力和欲望又能得以持续发挥,那么她的人生将有更多的选择。

如果一个孩子在儿时,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过胜利,他会铭记胜利的滋味,长大后依然会去寻求胜利的可能。如果我们在实践中获得过胜利,这种胜利会激励我们继续做下去,让一步步的微小胜利,构成巨大的胜利。胜利带给人们的并非仅仅是外人眼中的虚名,它还能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开辟出一条更宽广的路径,给予他向前追逐更大目标的信心。

胜利的实践:成年人的自信养成

我曾经有一位下属,能力很强,但很不自信。大多数时候“能力强”和“不自信”这两种特质并不兼容,但是在她身上始终固执地同时存在。她虽然有不错的智商,却无法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来,一遇到重大的考验就掉链子,一遇到别人的否定就压力巨大,一旦需要展示自我,她反而格外退缩。她的职业生涯并不顺畅,因为在很多场合里,她总是无法松弛、有效地展示自己。

后来她成了我的下属。在与她一同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工作输出能力也很强,教她什么也能马上学会,只要不必面对很多人的期待,她的工作成果可谓尽善尽美,而且在工作之余,她的表达能力也是不错的,甚至非常有逻辑。但是,反差极大的是,一旦把她放入与人交涉的环境,她的实际表现就会大打折扣,以至于让别人很自然地怀疑她的真实能力。

她这种状况可以选择看心理医生,也可以选择进行长时间的自我调适,但是这些只能让她的状态有所调整,并不能给予她巨大的突破。我觉得药效更好的是让她做一些可以获得巨大认可的事,也就是胜利的实践。我们性格本身存在的问题,他人的安慰、鼓励,看书等都不会起到足够颠覆性的作用,能让我们的问题发生颠覆性改变的,唯有巨大的外力。正所谓不破不立,如果原有的空间束缚了自己的灵魂,那就必须破开它,给它构造新的环境。我们经常会听说一些人经历了某些重大的变故之后“想开了”,之所以想开了,是因为原先那个狭小的空间被彻底摧毁了,人都是会心随境转的。这个“境”就是一种更大的格局,更大的格局有很多种构建方式,但是破局一定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年轻总是美好的,但也会因为年轻特有的脆弱而不得不承受痛苦。我体会过刚毕业不久时内心的那种压力与焦灼,所以我格外想在让她变好这件事情上面“多管闲事”。她原有的能力90分,但是心理素质30分,因此在她与合作伙伴谈判和展示的过程中,效果会大打折扣,可能只能达到50分。我不想让她只做一些很“后台”的事情,埋没自己的能力,我想让她走到“台前”,真正意识到“我可以”。

于是在后来的工作当中,只要涉及对外展示和谈判,我都会冒着失败的风险把机会交给她。但是在她做这项工作之前,我会逼她做出300%的准备,无论是撰写的方案还是对外的措辞,都让她尽量逼近我的水平。在与客户谈判的场合,我会做她的辅助,在她出纰漏的时候给她支撑,在获得成果之后,再帮助她对此次工作进行复盘。

在这个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我作为旁观者,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她变得更加从容。也许她在其他方面依然不够自信,但是面对工作中类似的挑战,那种恐惧感不再支配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我可以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