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战 长平之战:秦为什么冒险发动长平之战?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壹: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这场战役,是整个战国时代的巅峰之战。

这场大战参战的人数达到百万,再算上后续秦国河东所有适龄男子投入长平战场,这场战争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几乎没有之一。

这一战,彻底加速了中国的第一次大一统的步伐,秦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块大石头被搬开,东方六国的最后一根大梁被凿塌,北方最后的一个强国赵国被打残,再也没有缓过劲来。

这一战,也是当时的“世界公敌”白起的“封神”之战。

虽然当时并没有纸,但战败方赵括却被永久地冠上了“纸上谈兵”的臭名声。可见后世多少次提起这场战役,多少次演绎这场战役,连跨年代的纸都进入成语了。

此战名声之大,几乎成为战国时代的形象代言。

大家可能对此战的印象是:“猪对手”赵括“纸上谈兵”,“神对手”白起诱敌深入,可怜的四十万赵军被坑杀。

这都是高光时刻。实际上,此战的前因后果非常错综复杂,来龙去脉、前前后后、机缘巧合地一共涵盖了十几年。

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小地方说起,这个小地方,叫作陶邑。

还记得前面我们讲过乐毅的五国伐齐吗?

在打败齐军主力后,原来被齐国吞并的宋国土地本应该是魏国占领,但秦国却拿到了宋国最富庶的陶邑。

这块远离秦国本土的经济特区,后来成为当时秦国的大权在握者,国舅魏冉的封邑。

扫码回复12,即可查阅高清地图

后来,这个小地方一度影响了秦国的战略方向。

先来介绍一下陶邑。

陶邑,今天的山东菏泽定陶区,现在它名声不大,但在战国时代,陶邑却闻名全国。

陶邑地处古菏水、济水系的交通要道,济水贯穿东西,菏水往南延伸能到彭城,向北延伸能到山东半岛,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中原地区的一大商业都会了,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预言家、买卖人、“鸡汤熬制者”,范蠡先生在帮助勾践灭吴后,也是弃官至陶邑发家致富而被称为“陶朱公”的。这个陶,就是陶邑的陶。

在首富的思维里,之所以选择这块地方创业,是因为这里商业繁荣、经济兴旺,软硬件各方面都较好,陶邑也因此成为商业世界的“天下之中”。

这也就弄明白了为什么魏冉要将这块宝地当作自己的封邑。

秦国在得到楚国半壁江山后,将主要攻击目标又对准魏国。陶邑和秦国本土间隔着韩、魏。

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要打通秦国和陶邑间的战略通道。

陶邑夹在齐国、魏国中间,远离秦国本土。魏国一直横在秦国与陶邑之间,这也让富裕的经济特区成为秦国本土之外的一块“飞地”。

所谓“飞地”,就是脱离本国的土地。

战国时代“飞地”众多,各国间犬牙交错,比如当年魏国的四块国土中,河内地就是“飞地”,和另外三块国土是不挨着的,只不过地方比较大。

当然,往战略高度上说,灭魏以后可以隔绝燕、赵、楚、韩的联系,给所谓对付秦国的“合纵”予以打击。

第二个原因,则是韩国在伊阙之战后,基本上成了秦国的“胁从军”。

本来韩国和魏国都是秦国要打击的对象,当初在三晋分家的时候,韩国的中心地带极具优势,就因为它掌握了东面的战略通道,所以无论是当初在黄土高原上占尽优势的魏国,还是现在如日中天的秦国,如果想顺畅地进出华北平原,都必须从韩国所控制的上党高地、轵关陉(豫北通道)或洛阳、荥阳(豫西通道)这两条通道通过。

这两条战略通道,渐渐变成了韩国人做国际买卖的重要筹码。

无论秦、魏、齐还是谁,爱谁谁!如果你想从我这儿通过,用不着喊打喊杀,我可以借道给你。条件优厚时,我还能派出同盟军给你壮壮声势,跟着还能一块儿顺点儿战利品。如果你看上了我的这条道,想灭了我,我就会满世界拉赞助。

韩国经常对秦国说:“大哥我可是抗魏第一线、抗齐第一线!你得对我好点儿!”

韩国又经常对关东六国说:“我在抗秦第一线!如果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我撑不住的话,秦国这只大老虎一出来,你们可就都完蛋了!”

正是凭借这种左右逢源的手法,韩国才能够靠着原本国力最弱小、地盘最贫瘠的可怜筹码,在残酷的战国时代坚持到了最后。

韩国在伊阙之战后被秦国打出了心理阴影,一听见白起的名字,整个国家的小孩都不敢哭,一向“两面倒”的韩国马上站队成了秦国的乖宝宝。

大哥您想往哪儿走就往哪儿走,我的地盘您随便,就当我们不存在,您可以越过我们攻打任何地方。您对我可以为所欲为。

韩国的“识时务”,让魏国倒了霉。

公元前276年,白起彻底扫平楚国半壁的转年,魏冉又让爱将拉着队伍往东边“散散步”,白起“散步”到魏国,占了两座城。

公元前275年,魏冉亲自带队,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大梁。眼看魏国被打得实在没办法了,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后,一直借道的乖宝宝韩国居然斗起胆子派出了援军去救魏。

韩国一直在钢丝上游走,也实在是不容易。

不过,魏冉这个大领导可不是草包,无论是政务还是军事,都是一把好手。韩国援军上去就让魏冉杀了四万,魏国割让了八个城市求和。魏冉觉得少,再度攻击,占领了北宅(今郑州市北),魏国又割出了温城(今温县),他这才回军。

公元前274年,魏国找齐国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签署同盟条约,宣布一致对秦。

魏冉很生气,这明显对陶邑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再次出兵攻打魏国,又夺了四座城,杀了四万人。

连着三年被秦国打蒙了的魏国终于想明白了,烂根子出在韩国这儿。因为韩国人每次都放秦国的魔鬼出关,还经常提供军需供应,这才让无险可守的魏国一个劲儿地被屠宰。

魏国明白了,韩国要是不死,它也没法活了。

公元前273年,魏国拉来了盟军赵国,倾全国之力准备搞死韩国。

两国军队包围了韩国的重要城邑华阳(今新郑北)。

韩国一看魏国来势汹汹,马上求救大哥秦国,但秦王拒绝了,我们什么时候吃过亏?救你对我有什么好处?

找错了人的韩国马上调整方向,猛求相国魏冉。魏冉当然明白韩国对于他的陶邑来讲有多重要,就说动了秦王。

“世界公敌”武安君白起率军救韩。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