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贰:华阳之战的神话解析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魏赵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咸阳较远,大约五百公里。

由于路远,白起认为魏、赵会对秦军到来估计不足,因而疏于防范。

于是,白起这次又玩出了新花样,觉得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会收到奇效,于是决定强行军奔袭华阳战场。

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八天就到达了华阳城下。

到达战场后,白起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十三万人,生擒三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

紧接着,秦军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秦军大败赵军,将两万多赵军赶入黄河。这还没完呢!

白起接着乘胜直逼魏都大梁!

魏军主力被歼,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之地向秦求和。

秦国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

“杀神”出手,就有品质保障,武安君这次又杀十五万,还玩出了新花样,千里急行军,前所未有的长途奔袭,被后世再次赞叹其为“军神”。

人一旦干出不可思议的事儿后,往往就容易被神化。

此时的白起,就是如此。

所有的史料中都在说,白起自咸阳驰援华阳,八天急行军赶到战场,兵贵神速,打了魏、赵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要是仔细算一下他的行程,就会觉得事有儿蹊跷。五百公里,八天的时间,相当于每天六十多公里。这是一个很匪夷所思的数据。

同一年代出品的畅销书《孙子兵法》(此书应该并非春秋年间孙武所作,诸多书中描写的兵器、言语皆像战国年间所著)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力,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把铠甲卷起来,轻装前进,日夜不休,急行一百里去争利,那么三军将领都要被俘获,因为壮的先到,弱的后到,只有大约十分之一能够先到战场。这时大部队变为小部队,累得都跟傻狗一样,敌人以逸待劳,等着一口一口地吃掉你。

五十里急行军,先到一半,先锋部队就被人干掉了。三十里急行军,三分之二先到。

更何况装备、粮食、被服、物资都扔后面了,军队很脆弱,很容易被摧毁。

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里面蕴含的大道理就是:正常行军速度,能兼顾战斗力的行军,一天就三十里。

同时代出品的跨越千年的经典中说的话还是比较靠谱的。

急行军一百里就已经很考验人了,更别提一系列辎重还肯定跟不上,跑上去就是送死。

我们再对比下白起的急行八天八夜,今天从西安到郑州接近五百公里,那个年代的路只会更曲折、更难走,困了累了既没有士力架,也没有红牛。八天八夜一路跑过去,哪怕你的战士个个是“战神”下凡,人家都不用拿刀砍,踢都能踢死你。

所以,这段故事,肯定是后人编的,至少并不真实。

由于此时的白起战无不克,攻无不胜,从未有败绩,所以很多神话故事就通通往他的身上招呼了。

比较可能的解释是,有可能白起确实是八天八夜强行军,但仅限于他自己和少数警卫员。

魏冉在下令支援时,有可能白起是拿着虎符直接前往秦东前线,再调集已经驻守在那里的大军出发。从秦朝的东部前线到华阳战场,大约一百五十公里,这个距离人使使劲,快到之前再集结队伍休息,吃饱喝足后再去砍十三万人是有可能的。

无论怎样驰援华阳,白起这一仗杀得魏国彻底没脾气了,从此也成了秦国的附属国,跟韩国一样。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