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斯基泰三神器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伊朗系游牧民中,以黑海北方地区作为根据地的斯基泰人曾与古希腊人交往甚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旷世之作《历史》中记载了有关斯基泰民族起源的神话。据他说,在黑海居住的希腊人相信,早先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利斯驱赶牛群来到了一片沙漠,他和当地一位半蛇半人的女怪结合,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和次子不能完成大力神交代的任务,唯有三子完成了任务,于是他继承了赫拉克利斯的弓、黄金腰带和金杯。所有斯基泰国王都是老三司库铁斯之子,因此,希腊人称司库铁斯的民族为“斯基泰”。这里有意思的是,根据该书的看法,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利斯对应于韦陀至上人格神克里希那(见后文),克里希那也被认为是母牛的保护神,而克里希那和他的爱侣分身于混沌大水中创造世界,他们的坐骑就是天蛇阿难陀。神秘的“埃金娜宝藏”中有一件古希腊克里特“持鸟和蛇人物金挂饰”,神祇手持一对巨大的圣鸟,圣鸟则踩在四头两两相对的巨蛇上。这个人物应该就是赫拉克利斯或克里希那、毗湿奴,圣鸟和天蛇是其标志性坐骑。

但希罗多德又说,据斯基泰人自己的说法,斯基泰人的始祖是一位名叫塔尔吉陶斯的河神之子。他生下三个儿子,掌管斯奇提亚之地。有一次,从天上降下三件用黄金制造的宝物,分别是用来耕种的犁具、名为萨卡利斯的战斧和一只杯子。两位兄长靠近宝物时,宝物突然燃烧起来,而当老三走上前时,火焰熄灭,于是他便取走了宝物。见此情形,两位兄长认为这是神的意旨,便把掌管斯奇提亚的权力交给了小弟弟。这三件黄金制成的器物,从此由斯基泰历代国王小心守护,每年都会向它们敬奉盛大的牺牲,以求保佑。

据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等人的观点,这三种宝器体现出斯基泰人对三种职业的认识。耕具是农人使用的(黄金腰带是由此而来的财富的象征),斧头或弓是战士必备的,而酒杯是举行宗教仪式必不可少的祭祀礼器。在波斯圣典《阿维斯特》中,列举了祭司、战士、农人各自的“道具”,祭司使用的道具主要就是酒杯,用来盛祭献给神的饮料哈奥玛。法国神话学者杜梅齐尔认为,这三件宝器,象征着三种职业,而与之相对应的三种社会功能,则构成了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秩序的核心要素。这种观念,一直以来都是印-欧语系古老文化的固有要素。我们可以透过古印度《梨俱韦陀》的教理看到这种表现。其教理认为,人类社会由掌管祭祀教化的婆罗门、掌管治国保民的刹帝利、专职垦殖贸易的吠舍和为前三者服劳力役的首陀罗构成,婆罗门和刹帝利二者结合而成的贵族阶层君临于吠舍、首陀罗庶民之上,是为韦陀之种姓—行期法中的种姓法。作为一种灵知型社会制度,它保证了宇宙—神—人共融原则的贯彻和维系。在《阿维斯特》里,也有完全一致的制度设计,也就是说,社会是由穆护(婆罗门)、阿扎特(刹帝利)和瓦斯特里·奥尚萨达尔(吠舍)这样三种身份的阶层构成。

杜梅齐尔证实,在印度和伊朗两个文明中发现的这种理想社会制度,其实自古以来也存在于凯尔特人、希腊人、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等诸多其他的印-欧语系的民族之中。杜梅齐尔的弟子、日本学者吉田敦彦更进一步认为印-欧语系诸民族的神话世界也是由三种不同的神明构成的,而这三种神明分别掌握了与三种社会身份各自的任务相对应的功能。[111]

根据吉田的研究,在印度—伊朗语族(斯基泰人就属于此语族)的观念当中,三种功能中的第一种即祭司的功能自古以来就是由筏楼那、密特拉、阿里羯摩、跋迦这四位神明一同担当的。其中,筏楼那是神通广大的魔法师,密特拉是正法的司法者和守护神,阿里羯摩是雅利安民族共同体的保护神,而跋迦是财富的分配者。罗马或日耳曼的神话世界里也存在同样的第一功能神明组合,对应于韦陀的五位第一功能神明,日耳曼神话里有奥丁、提尔、巴尔德尔和霍尔德尔,罗马神话里则有朱庇特、斐底阿斯、尤瑞特斯和特尔米努斯。吉田认为,日本神话中的三种神器:镜、剑、玉,对应于斯基泰三神器,并且日本神话里也有第一种功能神明组合,是为天之御中主神、天照大神、高御产巢日神和神产巢日神。据我看来,在中国神话里,颁布《尧典》的尧似乎对应于密特拉,善于让财的舜对应于跋迦,治理水土、步天勘地的禹对应于筏楼那,而华夏共祖黄帝相当于阿里羯摩。传说中的“五帝”,可能就是执掌第一种功能的五大神组合。

在印度-伊朗语族的神话世界中,通常都是由因陀罗和伐尤两位神明代表第二种功能即战士的功能。雷神因陀罗一般都是乘坐战车然后使用各种各样的武器,可以视为“文明型”武神,而风神伐尤则是一位相当“野性的”暴力之神。吉田认为,日本神话里的两位武神,建御雷命和建速须佐之男命,分别对应于因陀罗和伐尤。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中国神话里的黄帝和蚩尤。

代表第三种功能的韦陀神明组合是双马神阿须云。双马神不仅是财富之神、丰收之神、医疗之神,同时也是绝世的美男子,代表了人类的爱欲,其中一个有战神的资格,而另一个是爱好和平的智者。吉田指出,他们分别对应于日本神话里的大国主命和少彦名。在中国神话里,养五谷、尝百草的神农氏和传述《内经》的黄帝可以与之相对应。

据《薄伽梵歌》论述,四种姓源于物质自然的三种气性,婆罗门禀赋中和气性,刹帝利禀赋强阳气性,首陀罗禀赋浊阴气性,而吠舍则混杂了强阳和浊阴。由此,我们又可以引入一个更高层级的三位神格组合。在韦陀神话里,中和气性由毗湿奴掌控,强阳气性由梵天统御,而湿婆是司掌浊阴气性的神祇。他们似乎分别对应于中国神话里的“三皇”:湿婆有天眼,能喷出毁灭世界的劫火,相当于燧人氏;毗湿奴相当于伏羲氏;而神农氏或黄帝则对应于梵天(后文对此有更详细的论证)。

西亚对密特拉的崇拜到希腊化时代演化成了密特拉教。在波斯祅教的基础上,密特拉教糅合了希腊罗马神话、新巴比伦的天文学和西亚的公牛崇拜。密特拉既是光明之神,具有日神的属性,也是契约之神,成为誓言和团结的象征。密特拉同时还是救世主(Sebasio,意为令人敬畏的),这个词的词源Savishio,就是阿维斯特语Saoshyan。其后他被基督教吸收,成了救世主弥赛亚;也被佛教吸收,成了未来之佛弥勒(Maitreya)或阿弥陀(Amitaba)。在密特拉教繁荣的时代,它几乎取代了基督教。后者为抗拒密特拉教,甚至大量吸收了密特拉教的内容。

源出《韦陀》的双马神阿须云或许是在印欧语系各主要部族里分布最广的神祇。迄今最早的双马神图像发现于黑海附近的颜那亚古墓中,后来在赫梯、米坦尼、波斯、印度、斯基泰、萨马尔提亚、塞种、吐火罗文化中广泛出现,并传播到中亚和亚欧草原各民族之中。中国学者林梅村在《古道西风》一书中指出,大月氏的龙神有马蹄和马鬃,并成双出现,乃源于印欧民族古老的双马神。在中国北方天山、阴山、内蒙古、新疆巴里坤等多处岩画上,均发现有双马神造型。在内蒙古、宁夏、新疆、河北等很多地方也发现了双马神金饰牌。另外,在晚商青铜器的族徽符号中居然也出现了双马神像。

另一种遍及大西域的神兽格里芬则与韦陀神话中的金翅鸟迦鲁达有关。此外,古巴比伦鸟形怪兽、小亚细亚双头鸟、亚欧大草原双头鹰、祅教鸟形神,以及苏美尔的英杜格、亚述的乌迦路,其造型似乎皆有印度鸟王迦鲁达的一丝魅影。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