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搅拌乳海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虽然相距如此之远,时间如此之久,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吴哥文化与金字塔文化之间的微妙关系。

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金字塔《冥府之书》中的一幅壁画所表达的主题,竟然与吴哥窟中的一幅大型壁雕及吴哥通王城入口处108尊雕像所表达的主题几乎完全一致,即在《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薄伽梵往世书》里被千古传唱的《搅拌乳海》故事。故事的基本情节是这样的:众神之王因陀罗骑象巡天,遇到一位圣者,名叫杜尔华萨。那圣者有心让因陀罗荣耀,将一束散发香气的花环献给因陀罗。因陀罗遂把花环套在他坐骑——四牙白象——的额头上。不料象被花香激怒,将花环甩在地上,又践踏它。愤怒的圣者于是诅咒诸神将失掉他们的权柄。

诸神害怕失掉权柄,并预见到阿修罗将主宰三界,便来到至尊人格主神毗湿奴跟前乞求庇护。毗湿奴建议他们搅动乳海,以获得不死之药。诸神自己搅不动,便又找到阿修罗,邀请阿修罗也一起来搅。他们将曼德拉山(Mandhara)搬运至乳海之上,放在毗湿奴的化身龟王库尔玛(Kurma)的背上,再将蛇王瓦苏奇(Vasuki)缠绕于曼德拉山上。众神与群魔分成两边,各执蛇的一头,合力拉扯,山就转了起来,乳海也跟着旋转搅动起来。在众神魔精疲力竭、乳海中央的曼德拉山快要下沉时,毗湿奴现身,为双方助力。经过很长时间毫不停歇的拉扯运动,终于,各种神物纷纷从乳海里出来了。

首先出来的是致死的毒液,名叫诃拉诃拉(Halahala),其毒气能窒息一切活物。应众神的召唤,毁灭之神湿婆喝下了满洋的毒液。

接着出来了如意奶牛、天驹、白象、宝石、如愿宝树和幸运女神,最后出来的是答梵塔利(Dhanvantari)——众神的药师。他手里捧着藏有不死之药的金壶。

当阿修罗抢走不死之药时,诸神惊恐万分,只得向毗湿奴呼告。毗湿奴化身为牟黑尼(Mohini),有着美丽无比的女性形体,群魔都被她吸引。

印度细密画,表现了《搅动乳海》的壮观景象


牟黑尼施狡计从阿修罗手中骗回了妙药,分予诸神。诸神饮后力量大增,遂与阿修罗开战,彻底打败了阿修罗。

阿修罗中有一个名叫罗睺(Rahu)的,伪装成诸神的模样分到一杯不死之药,饮了下去。药还没通过他的喉咙,牟黑尼便用神碟把他的头割了下来。但因他的头已饮入不死之药,故而永生。据说,日月不时被他永生的头颅吞下,又从他颈部的断口滑出,这就是日食与月食。

吴哥窟主回廊的南北面墙各长202.14米,东西面墙则各长187米。八面墙壁上皆饰以宽2米的浮雕,所有雕刻作品面积共达1200平方米,美轮美奂,瑰丽无比。

东向回廊墙上的浮雕,清晰详细地表现了这段著名的韦陀神话的经典场景。故事自壁雕的南端展开——蛇王瓦苏奇的5个蛇头昂然扬起,被阿修罗的强大臂膀紧紧夹住,其他90个邪魔沿着蛇王瓦苏奇的庞大身躯排成一列,一起抓住蛇身往后拉扯。壁雕的中央,瓦苏奇的身体层层缠绕在曼德拉山上,悬浮于曼德拉山旁的便是至尊神毗湿奴,伸出四只手中的两只抓起瓦苏奇的身体,在操控拉扯的方向。毗湿奴的下方,巨龟库尔玛驮着曼德拉山(我们看到,在传统的印度绘画里,巨龟库尔玛的头通常被表现为人首)。曼德拉山的北边是这场“拔河比赛”的另一方——诸神,将近90个,拉扯着瓦苏奇的尾部。这幅图景构成了壁雕的中央部分。在其上方表现了布满仙女的天堂世界;其下方则是一片汪洋——传说中的乳海或牛奶之洋,海中游弋着众多鱼类、鳄鱼和其他深海动物。



吴哥窟壁雕上清晰详细地表现了《搅拌乳海》的经典场景


几乎同样的场面在古埃及《冥府之书》里得到了重现:

图特摩西斯三世陵墓中的《冥府之书》记录了灵魂在往生道路上所遇到的12个境界及相关的磨难。在第四和第五界中表现的索卡国度,就如同吴哥窟《搅拌乳海》壁雕一样,被分为彼此相关的上、中、下三个平行排列的画面。中央是一条巨蟒贯穿整个索卡国度,下部则是滔滔洪水——其间的场景与《搅拌乳海》极为类似。[113]

图特摩西斯三世陵墓中的《冥府之书》中的第五部分“索卡之蛋”,其中的画面与吴哥窟的《搅拌乳海》壁雕极为相似。


从一座可以对应于曼德拉山的金字塔形山峰之上,伸出某个神的头颅;有一条绳索缠绕于金字塔山之上,犹如缠绕于曼德拉山上的瓦苏奇蛇身;在绳索的两端,各自排列着拉扯绳索的两方,长长的两行队列一如吴哥窟壁雕中的神魔双方;在金字塔形山峰的上方有一圆柱形物体,它的两旁各栖息着一只黑鸟——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代表“纬度线和经度线排列”。埃及学学者们普遍认为,圆柱体代表了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圆柱石“欧法罗斯”——古代世界中心的象征;下部的椭圆形“蛋”之中,中央鹰状头形的“索卡”(意为“方位之神”,他的工作是保护其自身的统御)立于一条三头羽翼巨蟒之上,其双手各握巨蟒的羽翼之一,犹如毗湿奴操控着瓦苏奇。“索卡之蛋”的两边各守护着一座人面狮身像。根据韦陀诸经的描述,毗湿奴的分身之一“胎藏海毗湿奴”就住在犹如胎盘一样的原始“宇宙蛋”里,其时万物皆未展示。从他的肚脐里长出一根无与伦比的莲花茎,自那莲花茎的顶端,莲花开放,宇宙的第一个生物——梵天——出生了。而毗湿奴就躺在“胎藏海”中一条多头神蛇——蛇沙——的身上,整个情景与“索卡之蛋”的描绘完全相似。由此看来,“索卡之蛋”代表了宇宙的起源之地,而“索卡”神则对应于宇宙中央的至高主宰者“胎藏海毗湿奴”。金字塔、塔下的“索卡之蛋”以及塔顶的人首等形象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这场“搅拌乳海”戏剧的核心画面:宇宙创造者毗湿奴不但背负起作为搅拌棍的曼德拉山,而且操纵着被当作绳子的天蛇瓦苏吉。

浮雕顶部的“欧法罗斯石”恰恰也被称为“脐石”,象征了造物主那生出万物的伟大肚脐——宇宙的中心。类似的“脐石”或“欧法罗斯石”在古希腊戴尔菲神殿受到崇拜,在阿胡提皮特古拉的复活节岛也有发现。

虽然这两幅作品(或符号),表面看来具有不同的文化成分,而且相隔巨大的时空间距,但二者在本质上无疑来自相同的源头——韦陀灵知神话。也就是说,源于韦陀诸经的《搅拌乳海》故事,也存在于1000多年前的东南亚和4000多年前的北非,但却被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象征符号表达出来!

人面狮身像和“欧法罗斯”圆柱石的出现使得著名的埃及历史学者塞林·哈桑认为,第五界的场景正是基沙金字塔。也就是说,在古埃及人看来,基沙金字塔就在(或可能象征了)宇宙的中心。

而韦陀诸经《搅拌乳海》故事里的曼德拉山正是来自于世界的中央。据韦陀诸经记载的灵知地理,我们所处身的世界由七大洋所包围的七块岛形大陆构成,在这世界的中央,圣山迷卢(Meru,也称为Sumeru)拔地而起,高耸入天,其高为252万英里,乃众神之居,日月星辰出没之所。迷卢山又为另外4座小山撑起,每座各高约3万英里。其中一座便是曼德拉山。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