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国度的文明之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其他具有更强烈“外来文明”色彩的三星堆文物是那些横空出世的金杖、金面具。三星堆金杖是用较厚的纯金皮包卷而成的金皮木芯杖,杖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净重400多克。杖的上端有一段长46厘米的平雕纹饰图案,分为3组:最下一组线刻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高冠、耳垂系三角形耳坠的人头。上面两组图案相同,下方为两背相对的鸟,上方为两背相对的鱼,一支强劲的羽箭贯穿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关于金杖上的鱼鸟图案,说法颇多。不过基本的含义,应该就是隐喻执杖者的威权贯于天上地下。戴五齿冠的人头像,可能与青铜大立人像有关,象征了东方的最高神王——因陀罗。执杖者因此获得了因陀罗的赐福,成为天帝在人间的代理。这根金杖,标志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这同中原夏、商、周三代用鼎作为最高权力的标志物是全然不同的。然而,在西亚近东地区以及古埃及和古希腊、古罗马,则普遍采用权杖作为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独占权力的特殊象征物。三星堆这柄金杖,从形制上看,与西亚、埃及较晚时期的权杖相似,同时图案内容也近似。这些地区,根据我们的研究,都曾经属于雅利安文化圈,是雅利安文化的克隆文明。

同样的,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也显示出雅利安文化圈的特征。在世界考古史上,黄金面具一直是古埃及和古希腊的文明标志,例如公元前15世纪古希腊迈锡尼墓葬中出土的金面具和公元前14世纪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国王墓中出土的金面具。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之前,无论是中原、西部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没有出土过大型的黄金制品。三星堆出土的多个黄金面具和金杖告诉世人——史前雅利安文明在华夏文明的形成期就已经辉煌现身了。



三星堆金杖及 纹饰(上);金沙青铜小立人像(下)


很多学者都认为,三星堆青铜面具和人像所表现出的面部特征与以前在中国发现的人像面部特征都不同。其高鼻深目、阔口方面的面部特征更接近高加索、雅利安人种。加上诸多的热带、海洋因素,以及对原始韦陀诸神的崇拜,都显示出三星堆文明可能是由雅利安人直接或至少以其为主体来创建的,因之保留了相当程度的原始雅利安文化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利安文化作为一种史前高级文明的产物,逐渐为蜀地的本土居民所接受和模仿。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这些本土居民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传承,也成了文化学意义上的雅利安人。而雅利安文化本身就是开放的,根据《韦陀经》的定义,无论种族和地域,只要接受韦陀的训谕和生活方式,就是雅利安人,即文明人。这些雅利安文化的继承者开创了一个具有明显模仿痕迹的,然而却富有本土特色的新文明——金沙文明。

我们看金沙遗址出土的众多石人像,眼晴变小了,鼻子变矮了,嘴也变小了,眉毛变得短而细,已经全然是中国人的模样了。但文化依然一脉相承。在金沙遗址出土的器物形制,很多都与距金沙村大约60公里的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器物非常相似。尤其是金面具、金冠带和青铜小立人,都惊人地相似。

金沙遗址出土的石虎


金沙出土的青铜小立人仅有19.6厘米高,这是金沙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它与三星堆出土的2米多高的青铜大立人在造型上极其相似,身上都穿着同样的长衣,摆出同样的姿态,一只手空空地攥着拳头,不同的仅仅是体积上的悬殊。

金沙遗址中出土了金冠带,上面刻有鱼、鸟、箭、人头图案,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杖上面的图案完全一致。金冠带与金杖都是至高王权的象征,二者表面上基本相同的纹饰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反映出了金沙文明与三星堆文明之间内在的传承关系。从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象牙来分析,金沙人与雅利安文明的发源地——印度——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象牙之路”依然通畅。

金沙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神态各异的石虎,可以看出金沙人有崇拜虎的习俗,与古文献所记载的蜀人崇虎的传统相吻合。但这未必是图腾崇拜,倒是很可能与司刑杀的西王母或杜尔嘎女神崇拜有关。金沙石虎口中有朱砂的遗痕,而朱砂正是用来崇拜杜尔嘎女神的必需品。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三星堆文明除了自身非常突出的雅利安文明特征外,还发现有中原文化以及长江中下游文化的特征。例如,殷商风格的青铜纹饰;中原风格的青铜礼器,如罍、尊、盘等;夏商风格的玉石器,如玉琮、玉戈、玉圭、玉璋、玉刀、玉瑗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夏代形制的陶器。甚至青铜大立人——因陀罗神像本身,从他的四龙衮衣来看,也有很强的中原礼制文化的特征。

一般的学者都认为,三星堆文明作为一种邦国文化,肯定是受到过中原或吴楚华夏文化的影响。但从三星堆文明之发达及其时间因素来推测,相对后起的华夏完全有可能透过三星堆以及那条连接印度与华夏的久已存在的“象牙之路”受到了史前全球文明的洗礼。史前雅利安韦陀文化对华夏的影响,无论其深度、广度、时间跨度,可能都要大得超乎我们的想象。

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三星堆文明的影响绝不仅仅止于古代的蜀国,例如在陕西周至发现了与三星堆相似的青铜面具。这件青铜面具高34厘米,粗眉大眼,尖鼻阔口,耳朵竖直,耳垂穿孔,其面部特征与三星堆青铜人像如出一辙。

越南富寿省的冯原遗址发现了跟三星堆一模一样的牙璋。

最早的青铜无胡三角形援蜀式戈和柳叶形剑,分别出土于成都十二桥遗址和广汉三星堆遗址。到了商代中后期,陕南汉中也出现了这种无胡蜀戈。其后,到了商代晚期,这种戈型又继续向北流布,以至当代在中原和商都殷墟都相继有出土。

三星堆青铜文化应该较早地渗入和影响到滇文化。例如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滇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上,铸有若干人物和动物立雕像,其风格完全有别于中原文化与楚文化,而与三星堆文化颇为一致。在滇文化的青铜兵器中,古蜀文化的色彩较为浓厚,其无胡式青铜剑风格类似古蜀柳叶青铜剑。滇文化的无胡式青铜戈,也十分近似源于三星堆文明的古蜀戈。

三星堆“仓包包”祭祀坑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形饰,与河南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铜牌饰在形态上极其相似。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