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为什么耳朵会发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注意力的强弱,以及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偷听)


感官提供了海量信息,可是大脑竭尽全力也不可能把信息全部处理完。再说了,有这个必要吗?有多少信息是真正有意义的呢?大脑是极其耗能的器官,从资源的角度来讲,让它专注于一小块未干透的油漆纯属浪费。大脑只能挑选它要注意的内容,这样才能把知觉和意识加工放到可能有兴趣的事情上。这个过程就是注意,或称注意力。而如何运用注意力,极大地影响了我们能够从周围世界中观察到什么。或者说,往往更重要的是,使得我们观察不到周围环境中有什么。

在关于注意力的研究中,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大脑留给注意力的容量有多大?注意多少信息会让大脑不堪重负?二是注意力的指向由什么决定?假如大脑接连不断地受到感觉信息的轰炸,是什么让某些刺激或输入优先于其他的呢?

我们先来看容量。很多人可能留意过,注意力是有限的。也许你曾遇到过一群人七嘴八舌都要和你说话,个个要求“先听我说”的场景。这种情况令人心烦意乱,往往以你失去耐心并大吼“一个一个来!”而告终。

早期的实验,比如科林·彻里(Colin Cherry)在1953年开展的一系列实验表明,注意容量十分有限。他们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一种叫作“双耳分听(dichotic listening)”的技术,让被试者戴着耳机,两耳同时听不同的录音信息(通常是一串单词)。研究人员让被试者重复其中一只耳朵听到的内容,但随后要求他们回忆另一只耳朵接收到的内容。大部分被试者可以听得出录音里是男声还是女声,但仅止于此,甚至连听到的是什么语言也分辨不出。由此可见,注意容量十分有限,不超过一个声道。

以上结果以及类似的发现最终形成了注意的“瓶颈”模型,认为呈现给大脑的所有感觉信息都会经由注意形成的狭窄通道过滤。打个比方,就像望远镜可以呈现富含细节的一小片风景或一小块天空,但除此以外就什么信息也没有了。

后来的实验却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冯·赖特(Von Wright)与同事在1975年开展的实验中,先让被试者形成每次听到某些特定的词之后被电击一下的条件反射,然后在双耳分听时,播放给另一只耳朵(也就是非注意通道)的录音里就有预示电击的单词。被试者听到那些词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恐惧反应,这说明大脑显然也注意到了另一条非注意通道。但是,这种注意没有达到意识加工的程度,因此我们觉察不到。以上数据表明,在过去认为的注意边界以外,人们还是能够识别信息并予以处理的。瓶颈模型破碎了。

这种理论在更接近现实生活的环境下也可以得到验证,比如本节标题所说的“耳朵发热”的时候,该短语常指无意间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的反应。这种情况很常见,尤其在社交场合,比如婚宴、派对、体育比赛的赛场等,总是聚集了一堆又一堆的人,大家都在说话。突然间,就在你和别人就共同爱好(足球啦、烘焙啦、芹菜啦之类的)愉快地聊着天时,听力所及范围内有人提到了你的名字。说话人并不和你在一块儿,你甚至都不知道说话人在哪儿,但他们提到了你的名字,可能后面还跟着“(他)就一大草包”之类的话,于是你的注意力一下子就从本来聊着的东西转移到他们的对话上,同时还想着为什么竟邀请那人做自己的伴郎!

要是注意力真像瓶颈模型所说的那么有限,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可显然,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职业心理学家真是一群优雅的人。

瓶颈模型的局限催生了后来的容量模型。虽然该模型通常被归功于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1973年的工作,但其实此后还有很多心理学家对此做出过详细阐述。瓶颈模型认为,注意力如同“一道”追光,会根据需要四处移动;而容量模型则相信,注意力更像是有限资源,在未耗尽的前提下可以被分配到多项任务(多个注意焦点)。

两个模型都解释了为什么多任务作业那么困难。按瓶颈模型的理论,唯一的“一道”注意力要不断地在不同任务间跳来跳去,追踪起来就非常困难。而根据容量分配模型,虽然允许你同时注意不止一件事,但前提是要有足够处理它们的资源,一旦超出容量,就失去了追踪当前任务的能力。因为资源极为有限,在很多场合我们看起来就好像只有单一的注意力。

那为什么容量这么有限呢?一种解释认为,注意与工作记忆密切相关,也就是与我们在有意识地处理信息时用来储存的记忆能力有关。注意提供了有待处理的信息,因此当工作记忆已经“饱和”时,就算可以继续添加信息,维持注意也会变得非常困难。而我们知道,工作记忆(短期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注意资源对咱普通人来说通常是够用的,但关键要看情景。有很多关注人在开车时如何分配注意力的研究,因为此时注意力欠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英国,开车时不允许手持手机,必须使用免提设备,保证双手握住方向盘。但是2013年来自犹他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从实际影响来看,使用免提设备不比拿着手机好到哪里去,因为两者对于注意力的占用相差无几。

两只手都握住方向盘或许要比单手操作好一点,但该研究测算的整体反应速度、对环境的扫视、对重要线索的注意等指标,无论是否使用免提,全都下降到令人担忧的程度,因为所需注意力相当。司机的眼睛也许还看着路,但如果忽略所看到的,那么就等于什么也没看到。

更令人担忧的是,数据表明,不仅是手机,给收音机换台或是和乘客聊天也一样会分散司机的注意力。随着车上和手机上的新技术越来越多(从规定上来说,开车时查收电子邮件目前还不算违法),分散司机注意力的选项势必越来越多。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那还有谁能够开车超过十分钟而不以灾难性的事故告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刚才说的是容量有限的有意注意。正如先前探讨过的,大脑会适应一些经常做的事,将其交给程序记忆(在第2章中描述过)。人们常说可以“不假思索”地做某些事,用在此处相当准确。驾驶对于一名新手司机来说是非常紧张、艰巨的任务,但最终会变得越来越熟练,直至下意识来接管,于是有意注意就可以用到别处。但是,开车并不是可以完全不假思索的,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把路上所有的人和障碍物考虑进去,因为它们时刻都在变化。

从神经系统上来论,注意由多个脑区维持,其中之一就是“惯犯”前额叶皮层,考虑到那是处理工作记忆的区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受牵连的还有前扣带回,那是藏在颞叶深处并延伸进顶叶的一大块结构复杂的区域,大量感觉信息在此加工并与更高级的功能(比如意识)相连。

但注意的控制系统相当分散。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第一章中我们曾说过,脑中相对高级的意识部分和相对原始的“爬行脑”常常互相挡道。注意控制系统也类似,有意识处理和潜意识处理虽然组织得要好一点,但也有差不多的组合或者说冲突。

比方说,注意同时受到外源性和内源性线索的指向。通俗地解释就是,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套系统。再说得简单点,发生在头脑外或头脑里的事都会吸引人的注意力。这两方面在鸡尾酒会效应上都可以得到验证,我们把注意力集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