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绝密使命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请意大利地质水文专家对维和部队拟设营地区进行过勘测,只批准维和部队到地下无水地区居住。对地下有水的地区,当地政府一处也没批,坚持让联非达团重新选择了设营地区。因此,维和部队所在营区地下全部是无水区。

起初,工程部反馈的这条消息让给水兵们有些惶然:身为给水兵,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缺水状况肆意恶化、看着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因缺水败北吗?然而,给水兵在内蒙古大草原长年征战中磨炼出的骁勇善战、永不服输的战斗精神很快山呼海啸地迸发出来:意大利水文专家说地下没水就没水吗?既然我们在这里,有没有水那就得由中国军队说了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42名给水官兵果断决定破釜沉舟,挑战权威,寻找水源,为战区在朱巴站稳脚跟、展开行动奉献出全部聪明才智。

9月下旬,战区工程部主管勉强同意了中国打井中队的找水行动。他之所以勉强同意,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感到中国军人不可能在意大利专家测定的无水区找到水源;二是中国打井中队反复请示令他不胜其烦,索性让中国军人自己碰个壁,他还可以落个清净;三是如果真能打出水来,当然是工程部最受人瞩目的成绩了。不过在他心目中,第三种考虑只有上帝帮忙才能实现。

中国给水兵并不在乎工程官的考虑,得到批复后,立即组织了三支小分队,在百公里范围内从三个方向展开这场沙漠找水行动。并重点在被意大利地质水文专家判定的无水区——战区司令部方圆10公里内展开找水行动。同时,鲁程俊教导员率领的步兵营分队伴随警卫并参与找水活动。

原来沙漠就是这么严重,寸草不生的感觉,整个脚踩进去后,穿着军靴的话,一半就能踩进去。炙热,地面非常热,地表温度达到了50~60℃,气温非常高,稍微一阵小风一吹的话,就能迷上人的眼睛,口鼻就能进沙。

7、8、9月份的时候,地表温度甚至能达到70℃以上,如果把一个鸡蛋埋在里面,队员们也试过,过个十来分钟都至少七八成熟。

打井打井,水文先行。熟悉打井工作的人都知道,要测定水源,必须要有当地翔实而准确的水文资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西北荒漠地区水源勘测工作之所以取得长足进步,正是我国政府不断丰富和完善当地水文资料的结晶。

在当地,由于当地科技落后和战乱频发,根本没有相关资料。因此,中国维和部队打井中队总指挥——给水工程团副参谋长田碧海对找水艰辛经历感慨良多:“真比大海捞针还难。海再大,至少知道里面有针。而我们的勘测是建立在意大利水文专家勘测的无水结果上,无异于在死亡之海中寻觅生机。如果没有为祖国争光的强烈荣誉感,谁也不会顶着极有可能失败的压力在这工作。”

稍微有点儿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沙漠是残酷的。肆虐的高温、漫天的风沙、四处游走的毒蛇和硕大的毒蝎子,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人员和牲畜的生命。

4月上旬,打井官兵正在一片戈壁滩上勘测水源,战士小王突然惊叫起来:鳄鱼!正在工作的官兵被吓了一跳,顺着小王手指方向,大家惊讶地看到一棵大树上面果然有两只形似鳄鱼的东西。正在警戒的尼日利亚军官兵听到叫喊,一溜烟跑了过来。为首的士官向树上一看,马上告诉队员们那是非洲巨蜥。看到小王脸色大变,这个士官判定两只巨蜥已经影响到队员们工作,果断组织人员对巨蜥展开攻击。

几名尼日利亚军士兵围上前去,抱着大树使劲摇晃,想把巨蜥摇下来,可惜这棵树根深叶茂,巨蜥一点儿也感觉不到。看到这招不行,一名士兵迅速展开火攻,弄了一堆树枝,在树下点起来,想把巨蜥熏烤下来。两只巨蜥对此很快产生反应,遗憾的是它们不是往下走,而是向树顶方向越爬越高。

这时,另一名身材剽悍的尼日利亚军士兵急了,走上前来,一脚把树下的火堆踢到一边,从腰间拔出匕首,咬在口中,抱着树干爬到了树上。眨眼间,一只巨蜥就被这名士兵一刀劈落树下,另一只躲闪不及,被士兵卡住脖子,随手扔了下来。打井官兵围到近前,看到两只巨蜥身长都在1.6米左右,体形硕大,不由面面相觑。而尼日利亚军士兵对战果看都不看,只顾忙着相互击掌庆祝胜利。

当天下午,中尼两军完成任务撤回路上,两名尼日利亚军士兵拎着猎物兴高采烈地唱起了《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枪法数第一……”听着他们怪腔怪调的歌声,再看看他们扭来扭去的身体,逗得打井官兵哈哈大笑,一天辛劳不翼而飞。

与世界上其他沙漠地区相比,瓦乌的沙漠更可怕,因为这里还有更危险的形形色色的武装人员,有的武装人员公开与联合国维和部队为敌,武力挑衅、武装抢劫或者偷袭事件时有发生。虽然第二战区维和部队一直注意做好防范工作,但遭袭事件仍频频发生,一年多来先后有19名维和人员失去宝贵生命。这些潜在危险,对中国给水官兵的勘测行动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更让鲁程俊和步兵营战士们充满巨大的压力。

为确保官兵生命安全,中国维和部队领导要求打井官兵执行勘测任务时不仅要带齐勘测设备,而且人人都要穿上厚重的防弹背心,戴上钢盔,并且时刻做到枪不离身。顶着50~60℃的高温,打井官兵在指定地域加班加点展开勘测工作。

由于没有水文资料,在国内一个小时就能测定的点位,在这里往往反复测量一两天才能得出结论。为节约时间,他们常常顶着风沙在工地上简单就餐然后迅速投入工作。超负荷的劳动和几乎令人窒息的热浪,曾先后让26名骁勇的给水兵中暑晕倒,42名官兵身上无一幸免地长满了痱子。天天在烈日下暴晒,让给水官兵脸上的皮蜕了一层又一层,脸色越来越黑,越来越像当地黑人。

即便如此,42名给水官兵还是充满干劲,四级士官、班长李洪青至今无法忘记那天他在过渡营看到的一幕:在一个大帐篷前面,先期到达的尼日利亚维和官兵正在洗漱,他们每人只有一牙缸水,并且非常混浊,缸底泥沙隐约可见。

李洪青纳闷地问一名士兵:“这点水怎么够用?”

这名士兵看看他,也有些不解:“怎么不够用?”只见士兵娴熟地抿一小口水在嘴里反复漱口后,两手交替沾着牙缸里的水一把把地将脸部擦洗干净,果然牙缸里的水刚好。

士兵得意地冲李洪青吹了个口哨,李洪青苦笑着点头致意,立刻感受到了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现在,中国给水中队要改变这个局面。

在这次神秘任务中,为避免骚动,联合国还专门指定尼日利亚部队担任警卫,并将这次行动列入绝密。

那片区域本来是划给尼日利亚的一个驻属部队去住,正好尼日利亚的部队担负着给水队员的警卫任务,一听说到给他们划的营区去找水,他们非常高兴,早早地起来,争先恐后的帮中国给水队员警卫、提电瓶、电池、提水、提一些探测设备,因为要解决水的问题对他们来说,那最起码是饮用水、吃的、喝的就不用愁了,对他们的生活条件是一个很好的改善。

尼日利亚的一个排负责把守这片区域的外围,中国的官兵每天出入营地执行任务,都要与他们打招呼。

这天中午,三名给水兵回来,刚好看到两名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