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产负债科目的对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每年的营业利润。根据情况,公司也可以做减值准备(比如在市场上某个新的专利出来后,公司自持的专利没有任何市场竞争力,其真实价值自然就降低了)。

■经营良好的公司倾向于把研发支出费用化,减少经营利润,节约纳税成本。而有的公司会尽量把研发支出资本化,变成无形资产。

商誉

商誉的形成与收购有关。假设公司A计划收购另一家公司B,如果B的账面净资产为1亿元,那么A能够以1亿元拿下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虽然B的账面价值只有1亿元,但B具备品牌效应、能持续创造利润及掌握核心技术等无形的经济价值,A可能需要3亿元才能买下B。简单来说,公司B的净资产为1亿元,但公司A收购B花费了3亿元,这笔收购的市净率为3.0倍。那这多花费的2亿元,会计报表到底要怎么记呢?这2亿元的无形价值就是商誉。

商誉到底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这取决于具体情况。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收购其他公司一定会体现其商誉。但商誉如果过大,就很值得怀疑:公司是不是当了冤大头,高溢价收购了一家不值那么多钱的公司?还是公司股东有意通过高溢价收购,转移上市公司的资产?这些事件在A股市场都发生过。

商誉在净资产中的占比,在传媒、医药和计算机等行业的上市公司中都比较高。比如说万达电影,根据2019年财报披露,公司商誉达80亿元,净资产(归母)才138亿元。也就是说,母公司净资产里面有58%都是商誉。如果收购没有起到预期的经济效益,那么这80亿元的商誉是不是要打个折扣?公司年报披露,2019年商誉减值55.7亿元,导致当年经营出现大幅亏损。我们可以使用商誉在净资产中占比的指标来观察公司商誉情况:



如果这一比例与同行业公司的商誉情况相比过高,就值得警惕,后续的减值风险非常大。

目前,国内的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即公司自己评一评,商誉还值不值这个钱:某家公司如果存在价值下跌,就需要进行减值,如同万达影业所做的那样。不过,由于减值测试的主观性太强,减还是不减、减多少,公司的可操作空间极大。所以,对于商誉占比高的公司,投资者一定要谨慎!

在2019年年初,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关于咨询委员就商誉会计处理研讨意见的说明》,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从减值测试改为摊销进行了讨论。实际上,在2006年之前,会计准则对商誉的处理就是使用摊销方法。后来改为减值测试,把主动权交到公司手里,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商誉的真实价值。但实际的结果是,大量的上市公司利用商誉减值的主观性,操纵财务报表。龙叔觉得,未来再改回摊销方法更为合理,摊销可以反映商誉的损耗过程,避免企业的主观操作。

关于商誉,我们要记住以下几点。

■商誉是一家企业收购外部公司时的收购价格高于对方净资产的部分,属于收购溢价,反映的是被收购公司的无形商业价值,比如创造利润能力、供应链完整度、市场知名度等。既然可以溢价收购,就存在以低于公司净资产的价格收购这家公司的情况,这时候商誉为负值。

■需要定期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主观性比较强。目前,财政部已在考虑未来对商誉进行摊销的可能性。

■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过高的公司值得警惕,可能爆发巨额减值风险。

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实际上是用于平衡资产负债表的平衡科目。在公司经营期间,财务报表认定会计利润和税务部门认定利润(应税利润)的方法是不一致的。这就使得财务报表上认定的所得税费用和税务部门认定的需要缴纳的实际所得税费用之间有差异。那该如何平衡这两者的金额差异呢?这时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就能派上用场了。

如果公司的会计利润大于税务部门认定的应税利润,那么财报上认定的所得税费用会多于实际缴纳的所得税费用。或者说,公司少交了税费。当然,并不是永久少交,只是将本应该当年缴纳的所得税递延到未来缴纳。所以,节约出来的这部分费用虽然暂时还在公司账上,但是不属于公司,就只能记在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相反,如果公司的会计利润小于税务部门认定的应税利润,那么公司实际要多缴税。虽然公司账上钱少了,但多缴的费用其实还算是公司的资产,就只能记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关于这两个科目,我们只需要记住以下两点。

■会计利润和应税利润的差异,导致会计报表认定的所得税费用和实际缴纳的所得税费用之间出现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科目,就是为了平衡两者之间的差异。

■会计利润大于应税利润,则公司实际少缴税,差额记在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会计利润小于应税利润,则公司实际多缴税,差额记在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