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的同行会对他的文字竖起大拇指。一般的传统文化讲座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听众感到“不明觉厉”,讲者好像很厉害,但听众不理解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第二种情况是讲者堆砌华丽辞藻,但可能自己对讲的内容都不懂。刘天君老师则能把特别深奥难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和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所以我们把刘老师的这章作为本书的收尾,从西方的危机干预和创伤理论回归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为什么要出版本书
在一开始组织大讲堂活动时,我就已经想好希望结集出版,因为我觉得这些内容对于专业读者来说很有实用价值。在组织大讲堂活动和准备出版的过程中,高隽老师与我密切配合。高老师在大讲堂活动背后默默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出谋划策。她做人非常低调,从不宣传自己。但是她“低调不了”,因为“实力不允许”。参加过高老师担任翻译的学术会议、工作坊、培训,或者听过她授课的同行们,无不为她的才情、专业性和人格魅力所折服!高老师本硕博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当年作为优秀博士毕业生代表当届所有毕业生发言。她的翻译养耳、养眼、养心,她中英文水平都很高,专业性也强。她的授课集科学、理论、实践于一体,完美结合了理性和感性。“致道中和”组织的几乎所有培训项目(包括6届夫妻治疗培训、13届催眠培训、2届自我状态培训、创伤的躯体整合式治疗培训、危机培训、冲击培训、培训师培训等)中的内容都经过她的大脑加工,翻译成易于学员消化的、精练的中文。所有这些国际先进的心理治疗经验,她都在内部消化、融会,她已经成长为国内临床心理领域一颗璀璨的新星!
我想与擅长出版心理应用图书的出版社合作出版,也联系了几家出版社。为什么最终选择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心理?因为华章心理近年来出版了大批心理学专业图书,根据我的临床和教学经验,这些图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确实能够为一线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临床从业者提供帮助。编辑们选书很有品位,非常了解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以及心理从业者的需求。引进翻译的书都不那么理论化,指导性和实践应用性很强,“心理创伤疗愈经典畅销丛书”中的《身体从未忘记》等图书都具有这个特点,我个人非常喜欢这套书,经常推荐给学员阅读和学习,“致道中和”也组织过这本书的读书会,学员们反响很好。此外,本书的策划编辑陈兴军温文尔雅,为人温暖,善解人意,对专家老师们充满尊重和敬意,还会给我们用钢笔书写温馨的卡片,这点也特别打动我,与他的合作特别愉快和顺畅。
在我看来,本书对于同行有四点意义。
第一,本书对心理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书中当然包含一些教科书里有的内容,但不止于此,更重要的其实是怎么运用这些内容。例如,你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习了关于危机中的沟通的知识,但当在危机事件现场遇到具体问题时,你怎么去解决?你该怎么做?在本书中,你可以向专家们学习如何把教科书上的内容具体运用在困难的情境中以解决问题,这是在教科书上读不到的。老师们分享的内容和案例凝聚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经验和智慧的精华,从事危机干预的同行可以从中获益良多,从而少走一些专业上的弯路。
第二,本书中10位专家的故事给予读者生存智慧。我们的人生中不可能没有危机和创伤,既然人人都有危机和创伤,也就应了刘天君老师的话:创伤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学习前人的经验,学习危机中的智慧,在遇到危机时,借鉴经验和智慧,更好地与危机相处,并在创伤后成长。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不确定性,我们不知道疫情能否结束,不知道何时能结束,那么我们不如与疫情相伴,学会与它共处,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调整我们的日常生活,保持心理灵活性,让生活继续。
第三,本书将专家们的人文关怀传递给读者。本书让我特别感动的一点是,10位专家对社会和大众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他们不仅慷慨地分享专业知识,还特别无私地分享个人的经历、故事和体验,让我们感受到心理专家们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一面。在整个活动中他们分文未取,完完全全地公益奉献。比如,曾奇峰老师那一章就显得与众不同:一般讨论危机和创伤,我们好像都会提到爱、支持、相信未来和希望,等等。曾老师则剑走偏锋,深入谈论了自己的无力感,以此来为同样面对危机和创伤的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他没有拒绝自己的这个部分,这个很多人会羞于谈论的部分。我想说的是,只有非常有力量的人才敢毫不掩饰地向这么多听者和读者坦承自己的无力感和绝望感。实际上当你把无力感和绝望感表达出来之后,光明感与希望感一定会到来。
第四,本书也是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良好实践。在我看来,所谓本土化,其实考量的是从业者的心理灵活性和变通能力。我们需要具备变通的能力,比如我们学习了在某个特定情境下如何做自信训练,还要将其扩展到其他情境中灵活运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充满了智慧,心理治疗也能从中获得很多启发,目前我们对文化的挖掘还不够。10位心理专家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示范,比如,刘天君老师一开始学习的是中医,他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用“天人合一”的理念来看待危机和创伤。我在国外做报告时总会讲到中国文化,在国际催眠大会和德国催眠学会40周年庆典上所做的主题报告中,都提到了中国文化中的隐喻、故事和元素,包括“天人合一”和“利而用之”的哲学思想,比如我会讲陕西的窑洞冬暖夏凉,这就是一个对地势、地貌“利而用之”的典型例子。这些都是本土化的有益探索。
35年前,我选择了报考北大心理系学习心理学。31年前,我选择了临床咨询作为我的终身职业。我见证着国家的发展和富强,见证着民众对危机干预和心理治疗的需求与日俱增,见证着从业者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化,见证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增加对心理卫生和健康事业的投入。我觉得心理卫生事业的春天已经到来,同行们应该一起好好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更好地为来访者服务。
愿这本凝结着10位心理专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爱、公益心和生存智慧的书,带给你“危机中的智慧,创伤后的成长”!
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体会百味人生!
方新
2020年10月15日于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
致谢
本书所基于的“致道中和万人大讲堂危机干预公益项目”始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人们心中的不确定感最强的时候。我一开始对组织大讲堂项目没有把握,所幸当我把项目的想法和计划分享之后,不仅得到了专家们的积极响应,还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大力支持,他们都表示愿意在那个“至暗时刻”为社会贡献一点爱心,做一些有意义的专业工作。就这样,我们组成了一个由12位主讲专家、15位写手、54位秘书组成的志愿者团队。
我已工作31年,“致道中和”及其前身从2008年开始组织培训项目,由此,我认识了大批优秀的同行朋友们。在招募志愿者时,我们着重挑选那些有爱心、负责任、专业性强、相对比较有时间的年轻同行,后来他们果然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