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2.穿越至暗时刻的光:直面生死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还能以自己作为一个有力量、对生活有积极态度、热爱生活的人去影响来访者?“我并不完美,但我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值得尊重”在中国文化中的意思是人人可为圣贤,人生而有良知。我们在做有价值的、对的事情时,我们自我肯定;但是如果我们只追求功利,我们会从内心嫌弃自己。“空心”的来访者不断被逼着做一些他们认为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渐渐地他们就觉得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比如他们为了考上好大学逼自己接受题海战术,为了有好工作放弃自己美好的选择,最终产生自我厌弃。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地与社会文化乃至整个世界紧密联系,我们大概没有办法只把它限定在歪曲的认知这一层面上。我们需要对生命有更深、更有厚度的理解。

去年,我经历了自己人生的痛,当我看着我的表妹和姨妈的生命一点点消失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当人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正走向尽头时,会多么留恋自己的生命。明天本身就是那么幸福!我们怎么样才能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过得充满价值和意义,真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当我们物质富足以后,我们在精神层面也需要“升级”。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谈道:“异化了的人绝不只是一个衰竭而贫乏,但在本质上仍完整如故的人,而是一个颠倒了的人,变成恶,变成自己敌人的人、反对自己的人。”

我们常常批评现在的大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呢?大概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父母、老师培养出来的,我们作为师长没有做价值观正确、值得孩子尊重的事情,而是一味利己,会让我们的孩子、学生对这个世界失望,很多抑郁正源于此。



故事七 那些温暖我的时刻


原生家庭是一个太过流行的词,似乎原生家庭就是我们问题的所有。经常有来访者对我说:“好像我就活在一个宿命当中。由于家庭的影响,我不断经历失败,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我最近20年可能做了上千起危机干预,总能在危机中不断前行,因为我知道我在做一件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我也知道,我确实能够帮到他们,帮到这些在至暗时刻的人们。所以,我不认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宿命。

帮助我在这么多的危机干预工作中支撑下来的,还有一点,就是再黑暗的时刻,也仍有光在闪耀着。我从来访者那里学到很多,总有一些时刻温暖我。

十几年前,有一次不知何故,方舟子突然写博客文章攻击我,说我有心理疾病,有学生被我逼着跳楼了。这纯属谣言,转发到500条就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他说有一年跳楼的是北大心理系的学生,就此写了一篇长文。2005年确实有一位心理系的同学因精神分裂症跳楼自杀。方舟子当时在网上的影响力挺大的,他发了这样一条博客文章以后,有很多人评论。让我非常感动的是有一些评论者是我的来访者,他们力挺我,其中有一条令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位来访者是一位已经毕业的北大学生,他除了反驳说从来没有某个学生被逼跳楼这样的事情,还写了一句:“作为去过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人,我要谢谢徐老师,我是因为他而改变主意不去跳楼的北大学生之一。”我不知道他是谁,因为他用的是网名。我后来与他私信联系了一下,知道了大概是在他毕业前最彷徨的时候,我为他做过一次危机干预。由此我知道我做的那些工作看似平常,但是我在那个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时刻尽力地理解和帮助他,他真的会铭记在心。

去年我收到一张很普通的小纸条,是一对学生夫妇送来的,写道:“我们现在一切都好,还有了小宝宝。感谢你曾经给我们的无私帮助,希望我们的经历能够给你一些正能量。”我知道他们两位大概在两三年前,曾出现过严重的自杀危机。他们特意前来,希望给予我一些支持,希望我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那就是他们的心声。

我还曾经有过一个来访者,咨询关系已经结束七八年了,他有一天与我联系,因为他要根据他的经历写一部小说,想询问我当时对他问题的理解,以写进他的小说里。我同意了,我们约了一个时间谈。他突然发短信对我说,很长时间没有与我联系了,他换了几次手机,不再存有我的号码,但是当他想要与我联系的时候,居然能够把这11位数字准确无误地回忆出来。他之所以能够记得,不是因为他记性有多好,而是因为在他那段最糟糕的时间里,这个号码是他的紧急热线,是他最可信赖和依赖的号码。我从中感受到来访者的信任,知道在那段对他而言至暗的时刻当中,可能这个手机号码或者每周一次的咨询是他支撑下去的力量,并且他现在很好。后来他的作品也非常成功,这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经历。

最后我想引用来访者写给我的一段话:

很多时候会想到,我曾经是一个非常无助的女生。19岁的一天我坐在你面前泣不成声,我觉得非常无望。当时你告诉我,这已经是我的至暗时刻,生活会一点点亮起来……在那之后我又走了很远,在我人生一片黑暗的时候,你坚定有力地告诉我,我是金光闪闪的,我并不相信我自己,但我相信你。所以我相信我是好的,我是值得的。我很想跟你说,我现在过得很幸福。回头看那也确是我的至暗时刻,如今我已经忘记了所有的苦楚,也有信心再也不会掉到深渊中。

每个人都生活在小环境和大环境当中,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塑造,有时候我们不仅仅需要适应环境,或许真的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改善环境,这可能是更有效的危机应对方式。不管曾经历怎样的黑暗,都要相信光,相信人。



Q&A 答读者问


Q:在普遍快节奏、多选择的大环境中,如何改变环境,以减少父母的育儿焦虑和对自身的焦虑?

A: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了我们很明显的提示,大概最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最强的科幻作家都不会想到2020年全世界会被按下暂停键。整个社会越来越快的节奏、越来越大的压力,大概是我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主要的根源之一。大自然在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反思。无论是我们个体还是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应该在这场我们付出了惨痛代价的疫情当中学到这一点。我们的生活是可以慢下来的,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比如对于育儿焦虑,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如果“最好”成为所有人的目标,那些不是最好的怎么办?我在谈“空心病”的时候也谈到,实际上所谓成绩好的学生,要比成绩差的学生压力大很多,因为他们要永远考第一。我们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要保持一种“什么都要争最好”的状态。

Q:“空心病”现象是不是在名校学生之中更加突出?

A:“空心病”之所以在这个时代出现,可能是因为整体压力越来越大了。我知道全国12355热线最近处理了很多自杀危机,原因就是压力骤增。很多问题与其说是个体问题,不如说是整个环境的问题。至于这一现象是不是名校学生中更突出,我会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当一个人的物质需要没有被满足时,他可能需要吃饱穿暖。一台彩电、冰箱可能就是一家人所有的快乐。当我们什么都有的时候,“买买买”带来的快乐就消失了。这个时候人类需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业上更成功的名校学生,有更强的对精神富足的渴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