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来越少(乃至完全消失)。那么,维京时代在什么时候结束呢?这个问题并没有单一的答案,我则会挑选他们活跃在各个地区的不同日期来结束我记述的维京人故事。在英格兰,维京时代终结于11世纪末、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最后一次征服行动(以彻底失败)告终之时。北欧人的存在在苏格兰更为深远,特别是在奥克尼群岛和设得兰群岛,以至于13世纪60年代的挪威国王,依然试图宣称自己对这两地的统治权。在冰岛,一般认为当第一批维京人定居者的后代们放弃他们珍视的独立并且在1262年臣服于挪威国王哈康四世时,维京时代就结束了。在格陵兰,我选择将维京人定居点的历史一直延续到他们在15世纪中期神秘消失的某个节点。相比之下,在斯堪的纳维亚,那里的君主专制在12世纪初期不断加强,随着基督教的普及和王权的强化,大规模的掠夺行动被终止。在那之后,丹麦、瑞典和挪威更多被视作主流的欧洲王国,而非独特的维京人政权。最终,在俄罗斯,到11世纪时维京人在那里建立起的大小公国已经逐步发展为王国,不过,它们更多是斯拉夫化的而非斯堪的纳维亚式的。因此,这个明显的关键点,也标志着这一地区“维京”历史的结束。
可以用来了解维京人的资料繁多且复杂,一般而言,我选择在最相关的章节中进行具体讨论。其中最重要但最有争议,也能最直观地引发现代读者的联想和共鸣的,就是维京时代的“萨迦”。这些维京时代的故事,几乎都是在12—13世纪于冰岛整理完成的。不过,这些资料往往反映了比具体记述事件更早的传统。“萨迦”一词的来源是古北欧语的“segja”,意为“讲话”“说话”,这清楚地表明了这些故事最初的口述形式。大多数“萨迦”都是散文风格,其中插入了一定数量的更古老的“吟唱”诗歌,而且其中的故事看似十分简单直白;不过,它们往往不能被轻易地用来作为构建历史叙事的基础资料。一组“萨迦”选集被称为“国王萨迦”(konugasögur),这一系列作品大约是在1180—1280年之间以书面形式记载下来的,它告诉了我们许多关于在挪威、丹麦和瑞典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不过“家族萨迦”的大选集(《冰岛人萨迦》,“Íslendinasögur”)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关注特定的家族与个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充满了谋杀、复仇和(更为罕见)和解之类扣人心弦且极富戏剧性的内容。虽然拥有一个定义清晰的历史背景,但是也不能把它们视作是对维京时代的冰岛的、确凿无疑且足够详细的记载,更不用说对苏格兰或挪威等其他维京地区的描述了。另一组“萨迦”选集中包含了神话故事和英雄史诗(《古代萨迦》,“Fornaldersögur”),以及主教和圣人的圣徒传记(《圣徒萨迦》,“Heilagra manna sögur”),前者来自民间传说,而后者大多以其他地方的圣人生平作为模板,因此在用作历史资料时更难辨析其史料学价值。
虽然我们对早期维京人掠夺的了解,主要依靠受害者的编年史和历史记录(其中必然普遍存在对迫害者的厌恶情绪),但是《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法兰克王室纪年》和罗斯的《往年纪事》等资料,的确提供了不少对维京时代早期的有价值的记述。其他的资料则主要来自教会,如不来梅的亚当,他于12世纪成书、记述历代汉堡-不来梅大主教的历史里,也提供了关于维京人的大量重要信息(不过这也不是以维京人自己的视角记载的)。最终,维京世界产生了自己的历史记述习惯,这一习惯源自冰岛,塞蒙德·西格夫松(Saemund Sigfússon)在12世纪早期写作了关于挪威诸王的历史,而“博学者”阿里(Ari)在1122—1133年间整理并编纂了《冰岛人之书》(Íslendingabok)。在其他维京人的国家有自己的历史学家之前,最为重要的两份文献是丹麦牧师萨克索·格拉玛提库斯(Saxo Grammaticus)在1220年左右编纂的《丹麦诸王纪》(Gesta Danorum)和冰岛人斯诺里·斯图尔鲁松(Snorri Sturluson,同时也是数篇萨迦的作者)在1241年之前写作的《挪威列王传》(Heimskringla)。有了这些资料,我们才得以从真正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视角下审视维京历史,然而这些资料都是后世写作的,在它们成书的年代,维京时代即使没有被遗忘,至少也早已过去了。另一份相对简洁,但是弥足珍贵(因为是同时代的资料)的维京时代的文字材料以“如尼石”的方式留存,这些石质的纪念碑上有用斯堪的纳维亚字母刻下的铭文,其内容通常是逝者的生平。铭文中提到那些在远方战斗而且大多阵亡的维京人(例如,一组如尼石上有对于1040年左右在“远游者”英格瓦尔对里海地区的远征行动中战死的勇士的纪念文字),因此这些资料有其他许多资料缺少的直观感受。
维京时代的文学创作主要以诗歌的形式呈现。这些诗歌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诗歌是《埃达》(Edda),其中包括了有关众神和英雄的故事,它也是我们对斯堪的纳维亚的多神教信仰系统的最初了解的主要材料。其中的一些诗的年代或许十分久远,例如描述多神教北欧人视角下的创世的《瓦洛斯帕》(Voluspá);不过也有相反的观点认为这一系列整齐划一的故事源自10世纪,是为了应对基督教的扩张而创作的。4而北欧宫廷诗(Skaldic poem,存世作品大概有5000首)记述的往往是历史事件,而且时常留下这些诗歌的作者——那些宫廷诗人(skald)5的名字,他们往往是国王或者大首领的随从。北欧宫廷诗大多数采用头韵法写作,对现代人而言难以直译,其中存在大量的文字游戏与隐喻,即所谓“比喻复合辞”(kenning)。这种佶屈聱牙的表述,往往使用几重的象征手法隐藏其真实表达的意义。另一些表述则相对直白,比如,“大海之马”可能指代的是船,而“剑之汗滴”可能指代的是血。不过理解其他词汇则需要现代读者可能缺乏的维京神话知识,比如“矮人的重负”指的是“天空”,因为据说众神将巨人伊米尔(Ymir)的头颅化作天空,将四个矮人放置在四方来支撑它。
维京社会十分重视机敏和干练。《高人的箴言》(Hávamál)是一本格言集,其中的内容即使放在21世纪初也可谓时髦,其中有一些精练的格言:“让开门的人警惕他身旁的敌人”“处于人群中的愚人最好保持沉默,若他讲得太多,就有人知道他一无所知”“不要让坏人知道你的不幸”。这个格言集中最著名的一句是关于追寻荣耀与名望的,回响在整个维京世界:“牲畜会死去,亲人也一样,我们自己也终将故去,不过我知道有一个例外——每个人死去时的名誉永不会消亡。”6
维京人想要让后世记住他们的英勇事迹,而他们也成功了。除了维京人在几个世纪之中赢得了名望,真实的情况也许更为复杂多变。但勇士们或许是最欣慰的,比如进攻林迪斯法恩的海盗团的佚名首领、发现冰岛的红色埃里克,以及1066年在斯坦福桥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挪威人哈拉尔德·哈尔德拉达,毕竟历史如他们所愿,只记录了他们的英勇、豪迈与临危不惧,而不是他们真正的模样。
1‘The Battle of Maldon Poem’, translated by Kevin Crossley-Holland in The Battle of Maldon and Other Old English Poems (London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