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章 维京时代的终结与维京人的遗产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

早期核心。

在远方,维京人的影响则更为深远。那些原本几乎,乃至完全无人居住的地方就此纳入了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圈。若是没有8—9世纪时维京人的“定居”,如今的法罗群岛与冰岛社会也将截然不同。相反,在格陵兰和北美,维京人的殖民地消亡了(后者更为迅速),除了废墟,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影响——唯一的例外是丹麦王国在18世纪时重新控制的格陵兰岛。

古典时代末期与中世纪初期对欧洲的掠夺者在他们侵袭的地区定居,并成为当地的文化与政治体系的一部分,维京人也同样如此,成了他们掠夺的地域的一部分。苏格兰、英格兰北部和爱尔兰的居民中仍有相当可观的维京基因存在,而维京基因则在冰岛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印记无处不在。在语言学上,他们影响了大量的英语词汇,包括“egg”和“bread”,而爱尔兰语和法语之中也存在着少量的遗存(但依然可见)。

维京人留下的纪念碑相比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早期的其他文明要少,而许多北欧的大型遗迹(比如华美的罗曼式的隆德大教堂)是维京时代结束很久之后才出现。然而维京世界依然留下了许多值得游览的遗迹,比如丹麦耶灵石上的“皈依证明”,又如纽芬兰的兰塞奥兹牧草地的最遥远的维京人定居点。一些维京人的纪念碑让人难以忘怀,比如日德兰北部林德霍尔姆山的船棺。其他的——比如他们的房屋,他们的梳子,乃至英格兰北部约维克的粪坑——则更贴近生活。一些遗迹可谓惊人,比如奥克尼的梅肖韦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的如尼文碎片,我们几乎可以感知到一群维京人在外面风暴肆虐时拥抱在一起互相保护。其他的遗存则更加抽象,萨迦中描述过的风景和地形特征,和这些地点有着直接的联系。

维京帝国在11世纪达到顶峰时,从瑞典东部延伸到大西洋那边的冰岛和格陵兰,又向东深入俄罗斯,虽然她没能持续下去,但帝国创立的方式以及为建立帝国而来的种种创举才是最有力的遗产。使用他们的长船与航海知识,维京人建立起了北欧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上帝国,这个典例显示,海路也可以和那些陆地国家的陆路一样,有效地将国家联系在一起。从挪威西部抵达林迪斯法恩只需要一天左右的行程,而维京人借助法罗群岛为跳板前往格陵兰,其间也最多只会连续几天看不到陆地。以陆地为基础的视角来看,一个包含奥克尼和设得兰群岛,囊括赫布里底群岛、马恩岛以及爱尔兰的各种滨海飞地,再加上大片英格兰北部的领土集合而成的帝国,可谓是怪异的混合物,其管理的复杂性也近乎无法解决。然而对维京人而言,这一切都极为合理:从家乡出发后,他们哪怕短程的旅途也是乘船最为方便,龙头长船既是他们远行的交通工具,也将各个分散的社群连接到了一起。

再回到一切开始的林迪斯法恩,维京海盗的掠夺导致了当地的僧侣(以及圣卡思伯特的遗骨)在830年离开,僧侣们(以及遗骨)直到征服者威廉在1069—1070年进行“北方掠夺”时才仓促返回那座神圣的岛屿。1150年,新的教堂建成,其遗迹存留至今。教士们自此得以免于北方人之怒,安宁地生活,虽然苏格兰人还是进行了一两次抢掠,直到亨利八世在1537年下令解散修道院。

邻近的圣玛利亚教堂,是在圣埃德恩在635年建造的木质教堂的原址上建造的,使用了7世纪时原建筑的材料,包括盎格鲁-撒克逊拱顶的残片。这里或许是维京人在793年见到(并掠夺)的各个修道院的最后遗存。在教堂圣坛对面的墙上挂着一个怪异的文件,那是在1993年林迪斯法恩遭到掠夺后1200年的纪念日,挪威尼达罗斯的主教的致歉,主教写道:“我们以悔悟之心,纪念793年林迪斯法恩僧侣们的牺牲。”

维京海盗不可能支持这种致歉,也不会希望因他们后代的悔悟而被人铭记。他们留下了战场遗址、语言痕迹、DNA,他们留下的文学体系也是中世纪最完备的文学体系之一。不过,维京人最有力的遗产,却是他们的语句与功业,并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对沉浸在萨迦之中的人而言,对最希望自己的功业在后人的记忆之中永久传承的人而言,这或许才是最好的纪念。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书籍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