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路军在胶东一次战役中解放七万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1944年7月31日于延安

共产党新华通讯社的无线电通讯站网络主要依靠缴获的日军发报机维持工作,定期从遍布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敌后根据地和相互隔离的游击区接收消息。今日新华社报道了八路军通过一次战斗行动,控制了山东省最重要的港口青岛南部紧靠海湾对面一条长20英里、宽15英里的沿海地区。除了战略意义外,这一行动还使山东半岛东部广大的共产党解放区增加了100个村庄和一座小城市,共有人口七万。

完成这一目标的作战行动之所以引人注意,是因为自从日本进犯河南省而不得不抽调在华北的一些驻军,只好把一些次要的据点交给中国伪军据守以来,这是共产党军队在各个战场展开的经常攻势中一次典型的战斗。它也是八路军的过渡性战略,在日军猛烈扫荡战的间隙展开进攻,突破敌方防线,包围日军基地,并摧毁日军企图用以扼杀他们的碉堡和据点网。

日军还有空中侦察的优势,所以游击队总是在夜幕笼罩下长途奔袭,在黎明前数小时攻击离他们原来地点很远的地方。另外一个原则就是不仅攻击作为主要目标的那个据点,而且还同时攻击附近其他几个敌军可能希望抽调援军的军事据点和这些援军可能经过的大路,使防守的敌军猜疑不定,直到最后时刻才知道何处是游击队的主攻方向。

最近在山东沿海的作战行动是对三个伪军据点同时展开的,这三个据点位于青岛以南海岸呈弓弦形的一个40英里地区的两端和中心。7月24日凌晨两点,他们突袭攻入南端的清遂(译音)镇,俘获四名伪军官,缴获五吨粮食,摧毁了碉堡,然后不顾来自青岛的两架日本飞机的轰炸扫射,在白天行动,攻占了用圆木构筑并环有深壕的第二个据点,击毙守军伪军连十人,迫使以连长为首的其余伪军投降。他们交出的战利品包括一门大炮、两挺轻机枪、30支步枪、20箱手榴弹和一部电话。

沿公路前往增援的300名伪军遭到反击,退回邵家湾(译音)的海边阵地。八路军指挥员派人把十名伪军尸体安全送往海边据点,告诉驻防伪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并让他们也投降。这批伪军拒绝投降;八路军当天傍晚发起攻击,在机枪火力掩护下,爆破组首先爬过去,在碉堡周围的铁丝网障碍物中间,炸开一道缺口,这是日军在这一地区的一个典型的反游击队要塞。炸药不仅打开了一道缺口,还炸毁了伪军用来防止突然袭击的探照灯,然后工兵跑上前去,用绑在长竹竿上的镰刀,割断了把壕沟上的活动吊桥拉上悬起的绳索,在这项行动中一个战士受伤。爆破组紧随八路军战士之后爬上梯子,爬上像碉堡一样的高高的灯塔,击毁了活动天窗,把手榴弹向里面守军的头上扔下去,其中包括敌军漫不经心地搁在碉堡屋顶上一只箱子里的一些手榴弹。八路军整个一个连都冲了进去,击毙了几个吓得目瞪口呆的伪军,解除了其他伪军的武装,占领了这个海边阵地。沿着这条弧线的其他伪军据点,结构和装备都类似,大体上也遭到类似的命运。其中一个据点的守军立即投降。另一据点的守军顽固抵抗,直到八路军拖来一门缴获的大炮,连续轰击,把他们炸得体无完肤。其他四个据点,包括驻有伪军司令部的一个,在25日傍晚就全部拿下了。

为了恢复八路军进攻以前的状态,敌人必须派遣大量的日军——因为伪军根本不顶事——再次来清洗这个地区,再建造十多个这种纵横交错的据点,在原来壕沟给填平了的地方重挖十多条壕沟,重建十多个铁丝网和木柱构成的外围防御工事。即使敌人能做到这一点,他们也恢复不了从前的地位,因为八路军到过的地方,老百姓都组织起来自卫;共产党的情报、破坏和便衣人员继续利用守军偶尔防守薄弱的机会,为八路军卷土重来铺平道路。

这并不是什么异想天开的假想情况的蓝图,相反,倒是我们每天从许多将军、政工人员、普通战士和外国人在华北很多地区亲眼得见的战斗和讲述的故事得到证实的真实情况。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