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1944年9月1日于陕北米脂
这个风景如画的城市四周围着城墙,共产党的市委书记是杨虎城将军的儿子杨思毅[1]。杨将军是陕西省一位性情激烈、胸有成竹、抗日爱国的军人,将近八年以前,他和“少帅”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在他本人被蒋介石囚禁在贵阳附近。
杨思毅在这里人称“小杨”,是个24岁的年轻人,谦虚安详,脸上刮得干干净净。抗战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有17岁,但是西安事变和日本侵略使他富于思考。1937年年底,日军占领了邻省山西,威胁到他所在的陕西省,他准备在西安周围打游击,于是,和成千上万各个阶级各种信仰的中国青年学生一样,他去到著名的延安抗日大学,学习如何抗日。当时正是统一战线的全盛时期,所以到延安去并不说明你是一个共产党,只不过说明你想学习八路军抗日和组织群众的办法。共产党的一些将军当年就在汉口教过中央军的士兵学习这些办法。所以“小杨”也去了,还把他妹妹也一道带去了。
但是日军并没有打过黄河,也没有到达陕西,于是“小杨”就像他现在在米脂小学会客室里坐在地图前面告诉我的那样,越来越关心起中国共产党整个抗日斗争的方式和“新民主主义”的问题来了。这样过了一段时期,他就参加了共产党;他的妹妹嫁给了当地一个工人,不久就成了母亲,养了个活泼好动的婴儿。他们同班的学生后来都成了本边区和各游击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工作人员,东到渤海湾和黄河口,南到长江下游。杨氏两兄妹也和其他人一样,身穿蓝制服,对分配给他们的工作,总是拼命干,为了理想,也为了生活(他们并不拿薪水)。“小杨”的任务是动员米脂老百姓增加生产,发展教育。他感到自豪的是,这里每个人都在工作,而且比从前生活得好;贫民和乞丐已经绝迹(我们至今还未在边区任何地方看到一个乞丐),贫农孩子上学的人数每学期都在增加,成人中的文盲也在学习念书识字。
“小杨”这个例子,是共产党争取陕北士绅中比较积极、比较进步的人士获得成功的动人象征,这种成就我们在绥德已经见过了。在陕北,米脂或许是最幸运的城市,因为它从未在战争中被任何人占领过。这座小城有三道城墙,最里面的第一道城墙是明代抵御匈奴人入侵而修建的。第二道是1869年为了抗击回民起义而兴建,也达到了目的。第三道则刚在1935年建立,是为了抵制红军,有一段时间主要城门上还悬挂过被处决的共产党人的首级。可是,仅仅过了一年就发生了西安事变,少帅驻扎在米脂的部队根据双方指挥官协议的安排自愿撤出,让位给八路军。从此以后,驻军和群众组织都由共产党领导,可是国民党的原行政官员在战争爆发后很久才退休下来。
在米脂没有实行分地,但是共产党实行了减租,也在城市里兴办了工业。我们会见了当地几位年老的绅士,他们现在成了毛纺和丝纺业的企业家,尽管从前他们谁也没想过这种事情。这些新工厂中有些是公司,公司的企业家和他们的亲戚、朋友、工人一道拥有股份。(有个工厂里工人共拥有1/3的股份。)每个工厂都有工会,工会委员会和管理部门一道开会计划生产,其中一部分是履行军队的合同。和边区内其他地方一样,工资是按当地主食小米定下的。(例如一个工人每月的工资为400磅小米,当地没有物价管制,一律按当天市场价格折算成钱数发给)因此通货膨胀对他们没有影响,工资不可能减少。
米脂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离国民党统治的榆林地区的边界不过两英里之遥。我们步行到一座小山头上就看到另一边的一个大堡垒,在一些山顶上还有些碉堡。米脂有驻军,但是看不出共产党的防御工事。尽管最近有令人害怕的内战消息,看来谁也没对小城暴露在外的地位感到担心,老百姓谁都不害怕直陈自己的意见。
我前面说过,米脂有一批兴旺发达的受过教育的士绅。小城位于从北平到陕西的交通大道上,出过许多代学者,他们以前到都城去应试科举,昔日在全国各地给皇帝做官。古代这些官员的名字和事迹都铭刻在城外柳荫小径两旁的成百上千的墓碑上。有一块墓碑写着,墓中主人为米脂人士,曾在“四川重庆府”为官。
注释
[1] [译者注] 即杨拯民同志。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