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2 获得人生“第一桶金”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对大多数人来说,67万元都不是一笔小钱,67万元,甚至比你退休时养老金个人账户的金额还多。

人生就是学会取舍。你是愿意享受当下那一口饮品的清凉,还是坐拥30年后的67万元?

像买饮料这样的消费案例还有很多。对收入不错的年轻人来说,每个月从收入中省下一两千元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养成这个习惯,30年后,你的银行卡上就会比别人多上一两百万元。

理财就像给自己造一座“蓄水池”,挣钱固然重要,但守住“流出口”也很关键。别轻信品牌商的宣传,他们鼓吹潇洒做自己,告诉你消费令人快乐,其实不过是想把钱从你的口袋,放进他们的“腰包”。

随着潮流文化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喜欢泡吧、蹦迪。如果你“家里有矿”,财务无忧,这无可厚非。但对普通年轻人来说,这样的场合,既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有益社交,又很浪费钱。

必要的钱,该花就花;能节省的钱,必须节省。只有培养“延迟满足”的习惯,我们才可能打下“财务自由”的基础。

当你重新检查了日常消费,做了更合理的规划以后,就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从现在起,将每个月收入的20%~40%存下来。

积累本金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储蓄。如果我们对财务自由有期待,就需要把储蓄这件事高度重视起来。

大多数人的习惯是先消费再储蓄。我们每月拿到工资以后,先用来购物,到月底时,再盘点盘点。这时,你常常会一拍大腿:怎么钱就都花光了,说好要存钱的呢?

为了避免“花钱一时爽”的情况反复出现,你可以做个聪明的调整:为自己建一个理财账户,在刚发工资的时候,就把20%的工资打到这个账户上。

这个账户,最好是另外一张银行卡,和平时常用的消费银行卡区分开来。一方面,你可以避免不小心把储蓄的钱花掉;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理财账户的钱不断增加,就像进度条一样,它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成就感。

如果到年底,你收到一笔年终奖。这时候,除用年终奖做一些大额的必要消费,如换手机、孝敬父母以外,你还可以把年终奖的50%存进理财账户。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还有一个方法很管用,那就是“消费延迟清单”。它能帮助你减少冲动型消费。

比如,你今天想买一双某个品牌新出的联名款鞋子,想象着自己穿上它以后的样子,恨不得立刻拥有它。这个时候,你控制自己的冲动,把它列到你的“消费延迟清单”中。

等一个星期以后,你再来看“消费延迟清单”。这时候,比较一下,你是想积累财务自由的本金,还是想要穿新鞋。如果你此刻依然很想买鞋,那就买它。

不过,当你冷静了一个星期,并且清晰地比较短期快乐与长期目标之后,很有可能做出另一种选择——把这笔钱存下来。

只要摸清了自己的消费习惯,并且秉持“储蓄优先”的原则,不需要太长时间,我们就会获得理财的第一份本金。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停下来了吗?

2.2.3 拓宽收入渠道,让自己更“值钱”

理财是一个长期过程,仅仅靠5万元的本金,只是走完了理财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另外一件事:如何不断扩大本金的规模?

理财的收益等于本金乘以收益率。即使收益率再高,也需要本金作为基础,否则意义不大。

你可能会想:为了多积累本金,我是不是应该多去找几份兼职工作呢?

如果你还在上大学,就可以多尝试兼职工作,有利于你了解社会。如果你已经参加工作,那么这条路不适合你。

对步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来说,把工作做好,成为“专家”,是最“赚钱”的事。

假设你23岁毕业,受聘于一家不错的企业,认真地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沟通、表达等通用能力,就能不断增加自己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你会迎来升职加薪、发年终奖的机会。

在最初几年里,这条“财富曲线”陡峭上升,你会明显地感受到财务状态的改善。一般来说,在参加工作前10年,这条“财富曲线”都是向上的。

随着工资增加,每月能放到理财账户的钱也随之增加,甚至你可以把20%的比例提升到30%,乃至40%。

看着账户里的钱不断增加,你会越来越有动力。那不仅是财富,更意味着实现人生自由的全新可能。

随着工作年限变长,你对工作越来越熟练,工作收入增长就不会那么快了。这个时候,你可以考虑在本职工作之外,扩大本金规模:探索第二职业,寻找第二收入。

说到第二收入,你可能会想:该做点什么呢?是不是做兼职,如家教或者利用自己的工作技能接点“私活”?

这些都不是好选择。在寻找第二收入时,有两条标准:

第一条标准:不影响你的日常工作。

具体来说,不要让它太占时间,从而影响到你在本职工作上的投入。另外,也注意不要用到你在本职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因为这对你所在的企业来说不公平。

比如,你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做技术工作,如果有另外一家互联网企业来找你做技术顾问,这时需要注意——如果是解决通用型的问题,可能比较合适;如果某些核心内容和自己本职工作有关联,那一定要谨慎。一般来说,企业对这方面都有相关的规定,你在无法确定的时候,可以找HR咨询。

第二条标准:做具备规模效应的事。

规模效应是指随着规模的扩大,边际成本在减小,但收益却依然在扩大。

比如,你写一篇公众号文章需要2个小时,发出去的第一天内,如果有200个人看到,1个人打赏了10元,相当于你为影响一个读者付出了0.6分钟时间。

但随着时间的延长,看这篇文章的人越来越多,在一个月内,最终有1000个人阅读过,5个人共打赏了40元。

你没有再付出更多的成本,边际成本为零,但收益增加了——你影响了更多人,也得到了更多的打赏。

简单来说,多做具备规模效应的事,能够让我们摆脱“按时间出售劳动力”的模式,让财富获得更快加速度的增长。

用这个标准衡量,很多事情不是好选择。比如,兼职发传单、做家教,它只会占用你大量的时间,不会带来额外收益。

有一条路,对许多人来说,都具备实践意义,那就是打造细分领域的个人品牌。

在工作中,你积累了专业能力,如运营能力、销售能力;或者你是一名医生、律师,这些能力与经验,很多人都有了解的需求,甚至也需要相关的服务。

你可以通过输出内容的方式,打造自己在某个细分领域的专业性,赢得更多人的信任,成为小范围内的“网红”。

最开始时,你可以在朋友圈多发表自己的观点。接下来,你可以尝试在公众号、知乎等平台写更长的文章内容。另外,你还可以到“在行”这样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