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1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提到SUNDAY广告,又不可不提《一分钟毫七子篇》的金帆得主马锐明(Danny Ma)与汤天健(Keenan Tong)。曾锦程与陈大仁离开BBDO后,他们擢升为Head of Creative,继续将BBDO的创意精神发扬光大。Danny与Keenan参与的SUNDAY广告其实并不多,记忆中只有《一分钟毫七子篇》及《桃园三结义篇》,不过却夺得了香港4As的金帆大奖。在BBDO的芸芸创意人中,我认为Danny与Keenan的作品最为多变、最难捉摸。他们的阿迪达斯《球篇》系列、太古城中心《Dot Com》系列、渣打《马À­松》系列都是十分与众不同的作品。他们的切入点、文字运用、美术感觉都自成一派,没有别人的影子。
    
    除了一群创意总监,BBDO还有一群文案及美术指导在不断努力成长。先说我当年的下属赵崇兴(Vincent Chiu)及赵慎明(Mike Chiu)。在奥美时代他们已是我的下属,前后共与我合作了三年半的时间。他们与我合作炮制过十多支SUNDAY《天气预报》系列,也有《地铁捉疯人篇》等等。后来,他们为九龙巴士Roadshow制作的《跳水篇》夺过龙玺大奖,是极具潜质的创意人。另一位高级美术指导黄颂君(May Wong)更与我合作了6年之久,由BBDO到灵智广告。May除参与了SUNDAY《天气预报》系列的创意外,还创作了SUNDAY《超声波婴孩篇》、《Saltimbanco》地铁广告系列、《漫游先生、漫游小姐》平面系列、《SUNDAY招聘广告》系列等等。2003年May更随我到上海达彼思广告发展。此外,还有黄名汉与梅万德的下属许松兴(Eddie Hui)及周鑫荣(Chow Kam Wing),前者是高级文案,已升任创意总监;后者是高级美术指导,现加盟Film Factory做导演。他们曾经­创作过无数的SUNDAY电话卡广告,十分出位。例如,吃面吃出眼球、以头撞车等等都是他们的创意。至于王智雄(Willis Wong)及傅振明(Bryan Fu)也为SUNDAY电话卡做过不少有趣的广告。Willis曾在上海智威汤逊中乔任创意总监,现已做了导演,而Bryan则仍在香港发展。
    
    SUNDAY不单令BBDO成名,也吸引了不少愿意接受创意的客户,诸如九龙巴士、e-Trade、Chase Manhattan(大通信用卡)、太古城中心、安泰人寿、索尼、新鸿基地产、香港兴业等。如果没有SUNDAY,BBDO未必能得到这些客户的信任,创意人也未必能够有足够的经­验及胆量去为这些客户创作突破性的广告。
    
    42.现象十二:创意vs.生意
    
    从创意角度来说,SUNDAY无可否认是个经­典案例;但从市场学的角度来说,SUNDAY却常被评为失败案例。论者一般认为SUNDAY广告的创意只建造了一个徒具形象的流行品牌,却未能为品牌带来正面的营运利益。又有论者认为广告基于产品,没有良好的产品,纵有再吸引人的形象,最终只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却认为大家忽略了客观的环境,只从结果去推论动机。
    
    首先,SUNDAY是PCS电话网络,客观条件已给人次等的感觉。在市场开放PCS电话网络之前,早已有多家大财团的GSM电话网络雄踞市场10年之久,不少高用量的客户早已根深蒂固,不易动摇。而PCS进入市场之时,也有多个GSM网络运营商以高价竞投,或者收购,进一步形成垄断的局面。与SUNDAY同时获得PCS电信牌照的几个网络运营商由于资金不足,有些早已被收购、合并。SUNDAY以有限的资金与背景雄厚的网络运营商角逐,实在要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我认为SUNDAY已经­选择了一条最聪明的路线,不在价钱或素质上与人相比,而在形象上另辟蹊径。SUNDAY把不少资金都押在形象广告上,令SUNDAY在消费者心目中迅速树立形象。SUNDAY的独特形象不单为它带来不少用户,也成功地吸引外国财团注资,令SUNDAY得以在网络品质及服务上进一步提升。
    
    在一片科技股热潮之下,SUNDAY也正式筹划上市,希望集得更多资金进一步发展。就在SUNDAY上市前一个月,Tom就创下科技股纪录,转眼间ì­升十多倍。可惜好景不长,一个月后SUNDAY上市,不到15分钟就跌破底价,之后就随着科技股爆破跌得一发不可收拾。记得当年我内部配股股价是港币3.85元,到我来上海前卖出只得0.166元,跌幅是23倍。之后,SUNDAY要再得外国财团注资,自然是难上加难。面对激烈的竞争,SUNDAY根本没有足够实力与大财团硬碰,胜负自然已分。
    
    SUNDAY在劣势下仍能与群雄逐鹿,分一±­羮,已属异数。至于它在短短几年间对广告界所造成之影响,更是毋庸置疑的。自己有幸能参与其中,亦是广告生涯中一段不可多得的经­历。
    
    
    7
    
    做CD不单要放下三样东西,还要肩负三样东西。因为放下创作欲、虚荣、自我,只能解决当下的问题,要治标治本,还得从教育工作着手。而这个教育的责任也就只好落在CD的身上了。
    
    (一) 教育下属
    
    CD不应只看眼前,要看看至少5年、10年后业界会是怎样。假使你目光短浅,你当然只会顾及自己,有创作机会必定会独揽。创作机会只会成为你加薪、跳槽的筹码,但如果每个CD都这样想,5年、10年后,广告业会变成怎样?我庆幸入行的时候遇上名师,得到不少提携与教导。记得当年我只是奥美的小文案,但当时的执行创意总监邓志祥却不厌其烦地亲自指导我们写文案,而曾锦程与陈大仁两位CD也毫不吝啬创作机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