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产与消费的全球化新发展(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发展变化的规模与维度显而易见。过去15年,中国、印度、东欧与前苏联国家以及大部分拉美国家,稳步有序地向外资开放,实现了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这些变化导致此前半个多世纪老死不相往来的几个经济阵营纷纷瓦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一体化经济格局。

统计数据自能说明问题:过去15年,全世界所有产品,实现跨国交易的份额稳步提升,由1990年的18%提高到现在的30%。2005年,全球180多个经济体的GDP总和为42万亿美元,而全世界产品与服务的国际贸易总额高达12万亿美元。这是有史以来国际贸易的最大增幅,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单是美国,2006年的进口额就高达2.2万亿美元,这比全世界除了前五个国家之外,其他所有国家的GDP总和还要高。

几千年来,人们之所以购买外国产品,或是因为他们自己不能生产,或是因为别国生产成本更低。今天,国际贸易涉及服装、食品、家具之类商品,也包括过去几百年国与国之间一直交易的石油、金属等基本矿产品。在古代,希腊人从埃及购买衣服和工具;中世纪时,东非人把宝石卖到中国和印度;18世纪,巴黎和伦敦建造画室使用的椅子和柜子由每周殖民者生产。今天,美国从印度购买棉花和杏仁,德国与意大利从中国购买机器设备,这些贸易活动与以往没有什么特别不同。当今时代的国家贸易水平,也并非完全史无前例。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早期,欧洲国家内部以及他们与美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总额已经达到各国GDP总和的20~25%,不过,此后30年,由于世界大战与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国际贸易水平急剧下降。

即使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今天的全球性经贸交流还是与过去2 500年的国际贸易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并不在于产品在何处制造,而是在于如何制造。如今的全球性经贸交流,不再只是一国向另一国购买或出售制成品和原材料,甚至也不只是一个国家的生产企业向别的国家出口商品。今天,在所有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核心的各大企业,直接或间接地雇用了大部分劳动者,它们主要借由超越任何国家疆域边界与法律范围的全球化网络进行经营运作。依靠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先进科技,这些网络得以建立。有了网络,各大企业就可以把从家具、服装到医药、电脑等几乎所有产品,分解为成百上千个零部件,先在数十个国家分头生产,然后统一组装,最终配送、销售到几十个不同市场。借助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可以跟踪、传送、采集、分析这些范围广阔的经营活动信息,这就使得各大公司管理、协调全球性经营活动成为可能。但是,最具颠覆性的因素还是生产过程自身的发展变化,而不是各大企业对由此派生出来的相关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

所有这些经济变化,也是建立在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整个90年代剧烈政治变化的基础上,其时,共产主义垮台,中国领导人选择了基于市场经济的渐进式现代化战略,而美国联合其他发达国家,创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由于苏联出人意料地突然解体,欧美模式几乎成为世界各地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唯一榜样。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即使在市场经济国家,许多政府产业政策饱受质疑,这又进一步加强了各国学习欧美模式的信念。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从中东欧到东亚、拉美地区,公众争论的焦点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如何拓展自由市场及不加管制的政策所能达到的广度与深度。深受美国影响的WTO给出了答案。事实上,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接受了WTO的基本规则,向国内市场和大量外资开放传统国有经济领域。长期占据全球经济主导地位的欧美及日本企业,第一次有机会把精密复杂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方法转移到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发展中国家,过去几百年来,在国际经贸领域,这些国家主要扮演着输出简单原始商品的角色。

这些变化创造了一系列改变世界的新进展。这种进展的最大、最早影响发生在这个星球上最穷、最大的那些国家,这些国家从世界经济的局外人一举成为全球市场的参与者。在中国,现代化工厂及办公室的从业人员数量呈现爆炸性增长,10年时间,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就超过两倍。由于增长之后的工资水平依然远远低于大多数国家——2004年,中国制造业工人每小时的平均收入是70美分,印度是40美分,而墨西哥是2.3美元,美国更是达到21美元——中印两国数以亿计的新增劳工进入全球劳动力市场,一样要对远在上海与德里这两个制造业中心万里之外的那些国家国民的工作和收入产生新的压力。像墨西哥和马来西亚这些国家——而不是欧美国家——的产业工人感受到的压力最大,因为他们现在面临中国和印度工人的直接竞争。过去10年,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平均工资增长幅度高出2~3倍,印度高出1.5~2倍,这正是原因之一。

在经济发展方面,经常是好事一桩接一桩。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涌现出大量无远弗届的生产系统,这些生产系统一般由遍布各国的成千上万个生产环节共同组成,这种变化加快了相关国家运输与通信系统的发展速度,实现了人员、零件、货物及相关信息在各国内部以及几十个国家之间的便捷流通,而在10年之前,这些国家的运输与通信,还是只能依赖尘土飞扬的公路、破败不堪的车辆以及毫无保障的邮政服务。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私家车的雪崩式增长,中国每年新修公路达到50 000公里,其中包括5 000公里高速公路。类似地,2006年早些时候,中国的手机用户即已超过4亿,印度也已达到9 000万,如今,中国手机用户每月增加60万,印度每月增长规模也达到50万。

精密复杂的生产工艺在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快速推广,也产生了一些足以改变世界的其他效应。大大小小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发达国家的边缘地位,引进有利可图的外资生产,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就促使从中国、印度到墨西哥、孟加拉的各国领导人相信,必须更加认真地对待本国现代化进程,尤其是要实现国民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现代化,以此提供满足西方企业需要、能让外企经理满意的产业工人。比如,20世纪90年代,在匈牙利、墨西哥、圭亚那,公共教育支出翻了一番,泰国和孟加拉的教育投入也增加了至少50%。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这种重视供给的经济体系当中,上述进展加快了外国资本、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引进步伐,这又反过来增加了各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而可以继续促进上述进展。当前,世界各大企业生产过程的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推动许许多多贫穷国家的现代化进展不断深入。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