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上谕问题(3)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1900年3月2日,五国公使代表向总理衙门提交了第二次联合照会,再次要求清廷在《京报》上发布正式的“禁拳”上谕。公使们的行为让清廷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一再解释廷寄的实际效果要比上谕好得多,但公使们依旧在总理衙门大吵大闹,让庆亲王奕劻和总理衙门的大臣们既感到震惊,又啼笑皆非。总理衙门的大臣们不想向公使们解释1月11日的上谕实际上是为了防止袁世凯采取不分良莠、血腥镇压的政策,但公使们却一口认定清廷对反教的拳会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经过这次交锋后,双方的误解越来越深,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心理战和外交僵局。

直到3月6日,总理衙门才向公使团送交了一份正式的解释信,他们在信中指出,官方的《京报》发行范围很小,上谕并不能起到公使们期待的效果;而廷寄是发往各省督抚,对保护外国人更加有利;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再次发布类似的上谕。为了向公使们解释廷寄的优越性,总理衙门大臣许景澄还特地造访了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希望他能够向公使团解释清楚,但可惜赫德表示无能为力,他当时并不想涉及此事。

五国公使接到总理衙门的解释信后,于次日再次召开了联席会议。在会上,公使们对总理衙门的解释不屑一顾,德国公使克林德甚至建议将此信原件退回,以示嘲弄。对此,意大利公使萨瓦戈当然是举双手赞成。不过,这个举动被认为是太过分而没有被采取。

在一番讨论后,五国公使也开始担心起来,因为他们害怕清廷不肯就范,由此形成对外强硬的先例,这将使得他们在各自的政府面前很难交代。于是公使们最后决定,再向清廷提交一次联合照会,如果清廷不肯做出满意答复的话,就请求各自的政府进行联合海军示威,以逼迫清廷就范。

而正在这时,清廷宣布原山东巡抚毓贤担任山西巡抚,这让本就紧张的中外关系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毓贤本是在外国公使的抗议下而去职的,后来他回到京城后与端王载漪等人交往甚密,意气相投,由此谋得了山西巡抚一职。美国公使康格对此最为愤怒,因为他认为毓贤的去职是他所促成的,而其复职等于是对他的污辱。之后,英国公使窦纳乐也对总理衙门发出警告说:“如果中国政府再不接受五国公使的要求,我将向女王政府报告,敦促它采取保护英国在华公民的其他措施。”

有意思的是,为了缓和当时的中外紧张关系,慈禧太后在3月8日(也许是巧合)再次邀请了公使夫人们到皇宫做客。也许是上一次(戊戌政变后)的宴请很成功,慈禧太后大概想让这些公使夫人们给他们的丈夫吹吹枕边风,以缓解下外交上的压力。可惜的是,中国人的这种传统做法并不奏效,公使夫人们在赴宴之前便被他们的丈夫所提醒不得过多干涉外务,因而这次宴会比上一次明显要冷清许多。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