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上谕问题(4)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这次外交对峙一直持续到四月上旬,清廷仍无任何退让的痕迹。在各国公使的一再请求下,美、法、德、意、英五国政府陆续批准了在中国海域进行一场海军示威活动,其中美国派出了一艘军舰,意大利和法国各派出两艘军舰,克林德被授权可以动用驻扎在青岛的德国舰队,而英国也得到了两艘军舰的支持。在这个问题上,只要有一个国家派出了军舰,其他国家都不想落在后面。

但即使到了这种紧张的时候,清廷仍坚持不发布禁拳的上谕,因为他们相信列强不会因为这个而开战,由此外交僵局依旧没有被打破。为此,英国公使悻悻然的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中国政府如此顽固不化,自我感觉良好。我不认为南非一定与此有关(当时英国人在南非陷入了“布尔战争”的泥沼),但意大利去年在三门湾问题上的失败必定与此有关。意大利军舰来到中国,滞留观望了一段时间,又悻悻地离开了,而且意大利公使被召回,这些猪尾巴(对中国人的蔑指)因此大获全胜”。但是,窦纳乐仍旧认为:“如果中国政府受到一次沉重的教训,它就会屈服。”

清廷突然变得强硬可能和两个原因相关。第一是在戊戌政变后,以刚毅为代表的守旧派官员占据了朝廷的主流,这些人大都主张维护中国传统,对外洋事务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无所知,而他们主张对外强硬的观点也得到了一些御史的呼应,由此在朝廷上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另外,在“乙亥建储”的过程中,以端王载漪为代表的满族亲贵迅速崛起,由于他们认为洋人阻挠了他们废帝的计划,使得这些人与那些守旧派大臣一拍即合,清廷的朝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们的影响和控制。另外,这种局面的形成,和之前恭亲王奕訢的去世及其李鸿章的外调也有很大关系,虽然南方的大多数地方大员都主张剿灭拳匪,但朝廷里暗中支持义和拳反对洋人的大有人在,这其中不能不说是夹带他们自己私利的。

清廷敢于一直对抗五国公使联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看到驻京的各国公使间并不团结,其中特别以俄国最为突出。当时的日本虽然也想站在五国公使同盟的一边,但他们找不到任何可以加入的理由,因为这次事件完全是因为基督教徒所引起。对于俄国人来说,他们对基督徒的问题从来就是漠不关心,他们甚至对这个传教国同盟感到极度的反感和厌烦。俄国公使格尔思是最反对公使间的合作行动的,事实上,他是外国公使中唯一在夜间与中国官员进行密谈的公使。当然,俄国公使不参加传教国同盟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中国并没有民教冲突的问题,山东的拳乱对他们来说本就是毫无关系。

俄国公使格尔思的冷漠和单独行动使得五国公使对他极为不满,当时很多外交官都暗地里认为格尔思是公使团的叛徒与告密者,他们认为清廷之所以如此强硬,一定的格尔思在背地里给予了支持。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